明末辽东从军行

辽鹰

首页 >> 明末辽东从军行 >> 明末辽东从军行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开局双圣降临,我被疯抢了 大明第一相 江花玉面 朕听劝后,你们害怕什么 让你假扮天子,你成了千古一帝? 穿越:我靠着金手指成神 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 水浒:开局西门庆,杀贼就变强 后宫三千,我只想独宠你 大唐之楚王之治
明末辽东从军行 辽鹰 - 明末辽东从军行全文阅读 - 明末辽东从军行txt下载 - 明末辽东从军行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二百九十二章 未来计划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杨林对叆阳标营现在的组织结构并不满意。现在的兵力组合是以骑、步兵混编为主,外加一些野战火炮为辅的模式。这一模式在明军中并不鲜见。

如戚继光、杜松等将领,麾下部队都是这种模式。但是他们疏忽了一点,就是这个时代的交通状况很糟糕,越向偏远边疆地区道路越是难校

如果遇到敌军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的阻击,就会导致部队的机动性很差。很容易被对方抓住时间差各个击破。当初刘铤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以致身死军灭。

戚继光部作战多以防御为主,携带的火炮大多是虎蹲炮、佛朗机炮等轻型炮,防守有余进攻不足。依托工事、车阵对付敌军那是相当好使。但是在后来的浑河血战中,证明在没有重炮压制和反击敌方火炮时,部队是经受不住敌军重骑和重步兵反复冲锋的。

再如杜松部装备了重炮,但是在萨尔浒之战时糟糕的道路和气导致他的炮兵与主力脱节,攻坚能力大幅下降。以致面对吉林崖上拚死防守的后金军毫无办法。

杨林未来计划要打造一支类似后世中国军队重装合成旅那样的部队,不管面对任何敌人都能攻守兼备、游刃有余。不仅要有强力的步、骑兵,还要有轻重结合的野战炮兵。另外还要编制工兵、侦察、后勤等辅助部队。甚至还要组建投石机和弩炮部队,以弥补火器装填时的火力空隙。

投石机和弩炮看似笨重,但是便于拆卸运输。当年古罗马军团面对各种蛮族之所以屡战屡胜,随军携带的弩炮和投石机功不可没。而且实战证明,这种部队用来对付后金的重步兵和射手那是相当好用。

其中野战炮兵是杨林最为注重的一支兵种。别看现在自己军中也装备火炮,但他对这些火炮并不满意。这些炮轻的轻重的重,重量形制并不统一。野战时面对大规模重骑兵和重步兵进攻并不能有效压制和遏制其势头。而这也是后金军最主要的作战方式。

对于后金军的特点,杨林通过实战对他们的分析总结是“军伍整肃、赖以严刑;彪悍如虎、盖以修利;冲阵破城,仗以坚甲;蛮勇有余,斯于讹传;酋若陨遁,皆为猢狲。”

以上这些话的意思是后金军严整的军势,是依赖严酷的军法来约束;士兵打仗虽然象老虎一样,但是靠着获取战利品的意志在支撑;他们冲锋陷阵之所以能常胜,是仗着武器装备的精良;士卒打仗有狠劲儿,却易于被敌方的各种攻心战术迷惑;酋长和将领战死或逃跑了,那么士兵就失去主心骨儿四散奔逃了。

杨林之所以对后金军进行这样的评价,是指对方的战术和打仗方式单一,不知变通,是可以找到克制他们的方法的。在当今这个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如果不能认识到时代的进步和战争方式的改变,注定是要被淘汰的。这一点后世的满清是亲身经历过的。

后金军的战术从开国到末期,都是先以弓箭射乱敌军的阵势,然后再以重骑兵和重步兵冲锋。这种战术对付明末装备落后、士气低落的明军没什么问题,甚至对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也是相当管用。但是一旦遇到装备先进火器的敌军就懵逼了。

例如后来的雅克萨之战。对方那些俄国人可不是正规军,而是各种人都有的“探险队”。不要强调其他因素,战争历来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其实后金军的战法明军能不清楚吗,那么为何屡战屡败?一句话,就是国力不行了银子跟不上去。努尔哈赤为啥不敢在二十年前造反,因为那时候的大明国力还好。精兵强将一大堆,你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造反。其实要是没影万历三大征”耗尽国力,努尔哈赤也不敢造反。所以国家的命运有时也象人一样,起起落落令人嗟叹。

杨林是肯定不会让后金得逞的,因此他要用尽一切办法将其剿杀。在摸清了对方的战术战法底细的情况下,他认为先进的火炮绝对可以压制和粉碎后金的重装部队。

所以对于野战炮,他最中意的是十九世纪欧洲拿破仑军中装备的那些野战炮。不仅各种口径的都有,而且威力大、机动性强,适合随军全候作战。

这一点倒不是杨林崇洋媚外啥都是洋饶好。在火枪、火炮一些战术使用方面,欧洲确实有同时期的中国军队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尤其是拿破仑时期的法军战斗力很强,欧洲大陆罕逢敌手。

通过两次围城战,己方装备的火炮、弩炮、投石机对后金军形成了极大的优势。因此杨林要更加依赖这些远程武器。但是要想打造一支“拿破仑式”的野战炮兵,投入的金钱将是海量的。

杨林目前的办法就是向上面要钱、要物,能要多少算多少。最好是得到上面的同意能允许自己铸炮。这样就可以按照拿破仑军中的火炮规格进行铸炮。

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法军的火炮,同时期的英军、普鲁士军等装备的火炮也是相当不错。到时候取长补短优中选优,一定会造出适合中国人自己的野战炮。

现在世界才处于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如果自己把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火炮造出来,那将是中国火炮史上开辟地的一页。关键是这两个世纪以来火炮的形制、发射和装填方式基本相同。后期的区别是炮身与口径成相应的比例,威力也越加强大。

杨林的规划是美好的,但是基础条件是要有经济基础。次日,他亲自去拜访泰昌号大东家孙奉仙、孙奉道二人,商谈以股份的形式让他们开发银矿。对于这样的生意孙家当然不能拒绝,但还是心存顾虑。怕杨林干不上几年调任他地,换了别的官员上来不认账怎么办?

杨林对茨答复是双方可以签订文书,就象发给军民地契一样具有法律效应。如果自己调任,在孙家同意的前提下可以选择提前退股。保证不能让泰昌号吃亏就是。并且在分红中孙家可占其中的六成。而且也鼓励孙家拉更多的商家进来参股,一起分担风险。

为了彻底打消孙家的顾虑,杨林大手一挥,直接把苏赫巴鲁和张魁武两容了出来,称叆阳标营愿与孙家结为儿女亲家,娶孙氏家族的女子为妻。以此确保双方的合作关系永远长久且万无一失。

孙家最希望杨林能成为自己家的姑爷,但是杨林以为父母守孝为由拒绝了。开玩笑,本游击身体还没长成,岂可过早涉入儿女情事?不过他脑海中还是情不自禁的闪过那穿着一袭鹅黄上衣的美丽少女模样。暗叹她不知今在何方,过得好不好.......

杨林向孙家着重述了苏赫巴鲁和张魁武的优点和战功。并两人现在是备御官职,在朝廷武官职务中虽然不高,但在辽东这种地方绝对属于大官儿。而且两人年龄都不算大,日后还有很大的升职可能。

孙家兄弟没有直接表态同意结亲,但也没有拒绝。杨林知道他们想先商量商量才行,便告辞回去。

过了两日,杨林为了把自己的“和亲”事业稳妥的落实下去,他特意组织了一场宴会。把叆阳城中的商贾士绅们都请来,然后再让手下将领们出席作陪。并且在自己手下的座位前都写上了他们的名字。

其实他这宴会就是“军地相亲联谊会”,目的是让城中的商贾士绅们都见见自己的手下,也好有个印象。别到了提亲的时候茫然不知。

杨林以喝酒助心名义让手下们展示武功和才艺,整个宴会气氛热烈极了。商贾士绅们不知道杨林的目的,但知道杨游击请自己吃饭那是瞧得起自己。因此他们对这些武官赞不绝口,也等于变相的在夸赞杨林带兵有方。

孙家兄弟自然是见到了苏赫巴鲁和张魁武,见这两人气度不凡、威武过人。经过一番商量后认为当兵的在本朝地位不高,但如果能与其搭上姻亲,以后办理一些事情可就方便多了。便决定让两缺堂弟家的姑爷。并且当着全城商贾士绅的面,把订亲和结亲的日期、流程都定了下来。

商贾士绅们都不傻,立刻就明白了杨林的目的。他们哪儿会反对这事儿?反而纷纷恭祝孙家招到了两位好女婿。

此时的苏赫巴鲁和张魁武都懵了,不是就来陪着吃饭喝酒吗,啥时候自己成了人家的姑爷了?

两人看向杨林,只见后者正紧紧盯着他们呢。那意思很明显,兄弟我为了你们可操老心了,你们别不识好歹哦!

喜欢明末辽东从军行请大家收藏:(m.183xs.com)明末辽东从军行183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风雪战火 八零宠婚甜如蜜,短命原配她重生了 几度深爱成秋凉 当了魔君的我想转系去道门 三国:我成了张角接班人 穿越成太子之步步为营 帝国崛起:我为大明续命七百年! 妻女死祭,渣总在陪白月光孩子庆生 地星复苏之昆仑大帝 网球:开局绑定龙马,倍增返还 重生之誓要攻略年长者 九幽轮回塔 从猛虎团到蓝军旅 时空垂钓者 谁进了异世不蹦跶 RE:从战斗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重生61,我带了一座军火库 我能跑赢全世界 落魄药女养家日常 快穿:变成动物后反派求我当老婆
经典收藏 明末,弃子翻云覆雨 最强穿越者在线戏耍三国 三国:开局获得英雄能力 岳父朱棣,迎娶毁容郡主我乐麻了 回到古代建特区 英雄联盟之战神归来 龙吟虎啸霸三国 大明狂婿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 命运三国龙套觅封侯之定鼎中原篇 重生:我的开元十年 快穿:配角掀桌子,放飞自我 见龙定鼎 我只是想死,怎么就功盖千秋了? 这龙珠有毒 南明:炮火开局,我要反清复明 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 无上仙秦:从绑定大秦国运开始成至高 篡政者王莽 水浒:我武大郎,反了!
最近更新 签到物资每日有,逃荒路上横着走 一品将军陈天佑 农家子弟科举路:逆袭命运翰林郎 明末钢铁大亨 抗日:从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开始 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 穿越后科举,皇帝竟想组队退休 汉末烽烟之苍龙再起 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 汉末召唤之无敌天下 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飞升 大宋:让你抗金,没让你造反啊? 娶个前朝公主,让我复国吗? 荒年种田:开局官府强塞五个美娇娘 我让高阳扶墙,高阳为我痴狂 红楼琏二爷 开局八连杀,征战在明末 唐代秘史 我,大楚最狂太子 清末小旗兵
明末辽东从军行 辽鹰 - 明末辽东从军行txt下载 - 明末辽东从军行最新章节 - 明末辽东从军行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