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尚书赵鼎虽然对官家和吕颐浩提出的这些搞钱的法子感到震惊和佩服。
但这些税收革新,从制定到实施,再到最终收上银钱,怎么也得多等一年半载。
而火器监的需求,却是迫在眉睫,不能等待!
“陛下!”
赵鼎急切地出列,再次躬身:“臣工部军器局,每日耗费巨大,研发刻不容缓!等税收革新收上银钱,又得多等一年!火器研发,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臣恳请陛下,让户部现在就拨款,以解燃眉之急!”
吕颐浩略一思索,见赵鼎如此焦急,心中也明白工部的重要性。
毕竟是户部尚书,深谙国库周转之道。
“赵尚书莫急。”
吕颐浩对赵鼎温和地道,随即转向崇祯帝:“陛下,臣以为,工部所需银钱,可另行筹措,臣部可为筹措军饷,单独创设月桩钱制度,向全国各地的大商人每月征收一笔固定款项,作为军饷专项资金,以解燃眉之急!”
“此外。”吕颐浩又补充道:“针对百姓的赋税,臣部可提议实行折帛钱,将原本百姓应缴纳的实物赋税(如绢、绸、绵等),折算成现钱缴纳。”
“如此一来,既能减轻百姓运输实物的负担,又能让国库尽快得到现钱,加速资金周转!”
崇祯闻言,心中大喜。
吕颐浩的这两个建议,如同及时雨一般,解决了燃眉之急。
月桩钱可以迅速为军费提供资金,折帛钱则能让国库尽快充盈现金流。
他看了一眼赵鼎,见赵鼎也连连点头,显然对吕颐浩的方案感到满意。
“好!好!好!”
崇祯再次连声赞叹:“吕卿不愧是国之干才!便依吕尚书所言!赵卿,你工部所需的银钱,户部会尽快拨付到位!”
“吕卿,你立刻组织户部官员,具体写个章程,将钞关、火牌、抽解、博买、月桩钱、折帛钱等各项制度,尽快拟定细则,呈报朕御览,以便颁布实施!”
“臣等遵旨!”赵鼎和吕颐浩齐声领命,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
散朝后。
户部连夜拟定章程,将设立“钞关”、推邪火牌”、调整海贸税率、实邪博买制度”、创设“月桩钱”以及“折帛钱”等一系列新政,呈报御前。
崇祯审阅之后,满意地批复,下旨通传全国,责令中书省、户部、工部等相关衙门,限期完成制度细则的制定与推校
这些新政,从价征收、规范中介、提高海贸税率、官府博买,乃至额外的附加税和月桩钱。
无疑是针对江南的各大士族豪强和海商巨贾。
法令颁布之后,原本在太康张家事件中被吓破胆,暂时蛰伏的江南士族们,这下是真的坐不住了。
他们平日里养尊处优,坐享其成,哪里受过这等盘剥?
“朝廷这是要逼死我们啊!”
“百年家业,难道就要毁于一旦吗?”
“这哪是税收,这是明抢!”
一时间,江南士族阶层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炸了窝。
他们没有选择硬对抗,毕竟太康张家的灭族之祸,殷鉴不远。
但在朝中,他们却再次发起了声势更为浩大的弹劾狂潮。
他们不敢直接弹劾崇祯帝和户部尚书吕颐浩。
毕竟海贸加税等一些核心政策,是皇帝亲自提出的,吕颐浩顺着皇帝的意思办事。
当官的有几个没眼色的?
尤其面对的是喜欢砍饶皇帝。
因此,所有的矛头,都一致指向了中书省左丞相李纲。
因为李纲还在中书省主持南方土地清丈工作。
而且,征税的具体事宜,也是由中书省领班推进,户部只是配合。
“启奏陛下,户部所推行之钞关、博买等新政,乃变法害民之举!”
“海贸加税,重创商贾,长此以往,必使商路断绝,市舶萧条,国库反将空虚!”
“慈酷政,皆是出于李纲宰相一手主导,其性情刚愎自用,不察民情,恐将重蹈王安石变法之覆辙!”
奏疏如雪片般飞向乾清宫。
这些弹劾的言辞,比上次清查北方土地时更为激烈,也更为密集。
崇祯坐在龙椅上,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奏疏,眼中没有丝毫的动摇。
都是意料之郑
他顶着巨大的压力,仍旧对这些弹劾奏疏置之不理,稳如泰山,坚定地庇护着李纲。
李纲此刻正替他扛着这把火,一旦自己稍有退让,整个财政改革便会功亏一篑。
然而,官员们却仍不依不饶,弹劾的声势,比上次清查北方土地时还要强烈数倍。
他们昼夜不分地联名上奏,甚至在朝会之上,公然与李纲进行言语上的攻讦。
这种近乎歇斯底里的反扑,让崇祯心中生出了一丝警觉。
他忽然发现,这些弹劾的官员中,尤其是那些言辞最激烈、态度最坚决的进士出身的官员,大多是来自江南世家大族的子弟。
这些饶言论,字字句句都在维护着士绅阶层的利益。
崇祯忽然感到一丝隐忧。
他立刻召来吏部尚书何粟,命其将所有官员,尤其是进士出身的官员资料,整理一份呈报御前。
数日后。
何粟将整理好的厚厚几大摞官员资料呈上。
崇祯挑灯夜读,越看越是心惊。
他发现,在北宋初期,士族子弟在进士中的比例,仅占约三成。
那时,科举制作为打破阶层固化、选拔寒门人才的制度,尚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许多贫寒之士,可以通过科举一朝登龙门,实现阶层跃升,为朝廷输送新鲜血液。
然而,如今的大宋,尤其是经历了靖康之乱,中原士族南迁之后,情况却截然不同!
士族子弟在进士中的比例,竟然高达六成!
“士族的力量……竟已如此之大!”
崇祯猛地合上奏疏,心中巨震。
这意味着,科举制这个原本旨在“为国求贤,不分贵贱”的制度,如今逐渐沦为士族子弟的“特权通道”。
身为皇帝,崇祯比谁都清楚士族垄断教育的套路。
他们通过家族私塾、世代相传的文化典籍和治学方法、在官场人脉推荐,利用族人在朝中的地位,为子弟引荐名师、疏通关系。
以及隐形的家族力量,大幅挤压了寒门子弟的入仕路径,形成了士族主导官场的格局。
他们世代为官,相互联姻,结党营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
这使得朝廷的决策,很容易受到士族利益的绑架。
崇祯意识到,这已经不仅仅是财政问题或土地问题,而是触及到了大宋的政治生态根本。
这些士族,已经将科举制度异化,将官场视为自家私产,他们的利益,已经与国家利益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这不打压不行啊!”
崇祯帝握紧了拳头,眉头紧锁,脸色变得异常严肃。
若不加以打压,任由其发展,迟早会成为皇权巨大的威胁,甚至可能重蹈前世明末党争、空谈误国的覆辙!
但也清楚,要打压如此庞大的士族阶层,绝不能强行而为,否则只会激起更剧烈的反弹,甚至可能动摇国本。
需要找到一个更巧妙、更具根本性的办法!
弹劾李纲的奏疏每都有,堆满了崇祯的案头,扰得他心烦意乱。
坐在乾清宫中,听着殿外传来的喧嚣,感受到朝堂上无休止的争斗,只觉得胸口郁闷,难以纾解。
他需要冷静,需要思考。
“康履!”崇祯唤道。
“老奴在!”康履躬身而入。
“传旨,朕今日身体不适,早朝暂停,朕要微服出宫,到城外散散心。”
崇祯决定出去走走,看看自己创下的盛世,找找信心。
......
喜欢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请大家收藏:(m.183xs.com)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183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