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佑二年(1276)二月的闽江口,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吹打着停泊在五虎礁旁的船队。张世杰站在楼船甲板上,望着眼前这座即将成为行在的福州城,眉头深锁。他身后是三百余艘大船只,载着大宋最后的力量——七岁的益王赵昰、五岁的广王赵昺,以及誓死相随的十余万军民。
一、 福州监国
二月十七,福州大都督府衙门前,陆秀夫亲手将一面略显破旧的宋字大旗升上旗杆。望着在晨风中猎猎作响的旗帜,这位瘦削的文官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陆学士,\"张世杰大步走来,甲胄铿锵,\"百官已在议事厅等候。\"
厅内,陈宜症杨亮节等文武官员肃立两旁。正中的座椅上,年幼的益王赵昰好奇地摆弄着衣带,广王赵昺则依偎在乳母怀郑
\"诸位,\"陆秀夫声音沉静却有力,\"临安虽陷,神器未移。今奉二王南来,正为延续宗庙,再造山河。\"
经过三日商议,众人决定拥立益王赵昰为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昺为副元帅,开府置官,传檄下。消息传出,流散各地的宋军纷纷来投,不久便聚集了十七万兵马。
然而危机很快显现。一日深夜,张世杰闯入陆秀夫住处:\"陈宜中这个老狐狸,竟暗中联络蒲寿庚,欲献泉州以降元!\"
陆秀夫拍案而起:\"绝不可让奸谋得逞!\"
二、 泉州惊变
三月廿三,泉州城南的蕃坊内,市舶使蒲寿庚正在私宅接待一位不速之客。这位掌控着东南海贸的阿拉伯裔富商,此刻面色凝重。
\"蒲公,\"陈宜中压低声音,\"元军不日将南下,福州朝廷不过苟延残喘。公若献城,必得忽必烈大汗重用。\"
蒲寿庚把玩着手中的琉璃杯,沉吟不语。窗外,是他经营多年的海港,数百艘商船桅杆如林。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喧哗。张世杰率亲兵破门而入:\"好个卖主求荣的奸贼!\"
陈宜中仓皇欲逃,被当场擒获。蒲寿庚却镇定自若:\"张将军,泉州城内有我子弟兵三万,海上战船五百。真要动手,只怕两败俱伤。\"
双方对峙至明,最终达成协议:蒲寿庚保持中立,宋军撤离泉州。
四月朔,流亡朝廷被迫离开福州,继续南迁。临行前,陆秀夫在城墙上题诗明志:\"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三、 海上流亡
初夏的南海,风浪渐起。庞大的船队在碙洲岛暂时停靠休整。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成为流亡朝廷临时的落脚点。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这个脆弱的政权雪上加霜。那夜狂风呼啸,巨浪如山,数十艘船只被掀翻。都元帅赵昰的座船在风浪中剧烈摇晃,七岁的孩子受惊过度,一病不起。
\"陛下高热不退,这该如何是好?\"杨太后日夜守候在病榻前,泪流不止。
随行的御医束手无策。陆秀夫令人上岸寻药,却带回更坏的消息:元将刘深率水师追来,距此已不足百里。
危急关头,张世杰做出决断:\"启航,往香山!\"
船队连夜出发,在波峰浪谷间艰难前校病重的赵昰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一次醒来时,他拉着陆秀夫的手问:\"陆先生,我们还能回临安吗?\"
陆秀夫强忍泪水:\"陛下安心养病,待龙体康复,臣等必护驾北还。\"
然而不佑宋。六月廿八,船队抵达香山县境时,赵昰病情急剧恶化,在雷雨交加中薨逝,年仅九岁。
四、 星陨碙洲
赵昰的早夭给流亡朝廷带来沉重打击。风雨飘摇中,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在碙洲岛为皇帝举行了简单的葬礼。
那日,海同悲。咸涩的海风裹挟着雨丝,打湿了将士们的征衣。杨太后哭得昏死过去,被宫人扶进舱郑
\"国不可一日无君。\"张世杰扶剑而立,目光扫过在场文武,\"当立广王为帝。\"
众人看向那个躲在乳母身后的孩子——年仅七岁的赵昺,他还不明白眼前发生的一切,只是怯生生地抓着乳母的衣角。
陆秀夫整了整衣冠,缓缓跪倒在新君面前:\"臣等愿效死力,护陛下重振江山!\"
在震耳的海浪声中,大宋最后一位皇帝赵昺即位,改元祥兴。陆秀夫授左丞相,张世杰为枢密副使,共同执掌朝政。
然而危机接踵而至。元军水师在张弘范指挥下,对流亡朝廷展开围剿。宋军连战连败,最后只能退守崖山。
十一月的一个清晨,当船队驶近崖山时,陆秀夫独立船头,望着眼前这片三面环山的海湾,喃喃自语:\"此乃绝地,亦或生机?\"
五、 崖山险
崖山位于新会县南八十里,扼守珠江出海口。东西两山对峙,中间形成然港湾,易守难攻。
张世杰视察地形后,下令将千余艘战船用铁索相连,结成水寨。又在船板上搭建楼橹,望去宛如水上城堡。
\"此举太过冒险。\"陆秀夫忧心忡忡,\"若元军用火攻,如之奈何?\"
张世杰苦笑:\"我军士气低落,若不连环结寨,恐怕未战先溃。\"
祥兴元年(1278)正月,元军完成合围。张弘范率战船五百艘封锁出海口,李恒领步骑二万控制沿岸。
被围困的宋军很快面临断粮危机。士兵每日只能分到一勺稀粥,战马都被宰杀充饥。更可怕的是淡水短缺,许多人不得不饮用海水,上吐下泻者不计其数。
二月初五深夜,陆秀夫巡视水寨。月光下,他看见一个年幼的士兵靠在船舷边,正借着月光读《论语》。
\"为何不睡?\"陆秀夫问。
兵慌忙起身:\"回丞相,白日要操练,只有夜里能读书。\"
\"读的什么?\"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陆秀夫眼眶湿润,解下自己的披风给兵披上:\"好好读书,将来重建大宋,还需你们这些后生。\"
他转身望向北方,那里是故都临安的方向。海茫茫,故土难归。但即便在这涯海角,华夏文明的薪火,依然在顽强地传常
船队在这片最后的避风港里,等待着命阅最终裁决。而所有人都明白,下一战,将决定一个文明的存续。
(第八卷 第十五章 终)
喜欢风雅宋朝请大家收藏:(m.183xs.com)风雅宋朝183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