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裕资本”的注资如同给“何记”这艘大船更换了更强劲的引擎,驶入了一段相对平顺的航道。酒楼生意蒸蒸日上,“厨师学堂”声名远播,与新加坡Amcc的合作项目也稳步推进。何雨柱肩上的压力稍减,终于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甚至偶尔能抽出半工夫,和娄晓娥去维多利亚公园散散步,享受难得的闲暇。
何晓的变化尤为可喜。他不再好高骛远,而是扎扎实实地跟在墩子师傅身边,从最基本的“白宰”(白切技法)学起。一双原本敲键盘的手,如今握起厨刀也有模有样。他对预制菜项目也有了新的规划,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精选“何记”最具代表性的几款酱料和汤底,与食品工程专家合作,攻关如何在工业化生产中最大限度保留风味层次,进度虽慢,却一步一个脚印。
“爸,郑总介绍的那位食品科学博士果然厉害,”一,何晓兴奋地拿着新调试的样品给何雨柱尝,“这次的柱侯酱浓缩汁,用了他建议的低温萃取和微胶囊包埋技术,虽然跟墩子师傅现炒的还有细微差别,但八成风味能锁住,保质期也大大延长了!”
何雨柱仔细品尝,点零头:“嗯,鲜香底子还在,回味略薄,但已经很不容易了。记住,工业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标准,是看顾客买回家,能不能吃出‘何记’的诚意。”
父子间这种基于专业和实践的交流越来越多,以往的理念冲突渐渐被共同的目标取代。娄晓娥看着家里日渐和睦的氛围,脸上总是带着满足的笑意。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欧阳文山上次带来的关于秦淮茹动向的消息,像一根刺,始终扎在何雨柱心里。他让陈伯多加留意,但一段时间下来,秦淮茹那边似乎并无进一步动作,只是依旧与那些退休干部来往,话题也始终围绕着“老字号”、“传统文化保护”之类,看不出什么明确的恶意。
“也许是她碰了几次钉子,知道奈何不了我们,转而搞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给自己找点存在感吧。”欧阳文山推测道,语气中也带着一丝不确定。
何雨柱却不敢掉以轻心。他了解秦淮茹,这个女人偏执而坚韧,绝不会轻易罢休。她如今摆弄的这些“文化”、“政策”,看似无害,但往往这种看似冠冕堂皇的东西,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杀伤力可能比直接的商业攻击更甚。
果然,风暴在一个看似平常的下午骤然降临。
香港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周刊,突然刊登了一篇长篇报道,标题颇为耸动:《“何记”味道,谁之传承?——起底新派酒楼的“老字号”疑云》。文章看似客观,实则夹枪带棒,通篇围绕几个核心论点展开:
其一,质疑“何记”自称的“融汇南北、根植传统”的真实性。文章引用所谓“匿名老厨师”的法,指摘何雨柱的许多创新菜品“背离粤菜本味”、“为了迎合市场胡乱搭配”,是“无根之木”。
其二,影射“何记”的成功并非全靠手艺,而是借助资本炒作和营销手段,暗示其米其林星级和各类奖项的含金量存疑。
其三,也是最阴险的一点,文章巧妙地将“何记”与近期内地热议的“老字号保护”政策联系起来,抛出疑问:像“何记”这样仅有二十余年历史、风格“西化”明显的酒楼,是否有资格被称为“老字号”?其迅猛发展是否挤压了那些真正“百年老店”的生存空间?甚至隐晦地暗示,其引入外资(指丰裕资本)是否涉及“传统技艺外流”?
这篇文章,如同一颗精心包装的毒气弹,杀伤力极大。它避开了容易举证反驳的具体事实(如食品安全、财务问题),转而攻击“何记”的立身之本——味道的纯正性和文化的正统性,并巧妙地将商业竞争拔高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道德层面,极易引发争议和误解。
报道一出,立刻在文化界、餐饮界乃至部分市民中引起了广泛讨论。一些本就对“融合菜”持保留态度的保守派食评人纷纷撰文附和;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开始跟风质疑“何记”是否“名不副实”;甚至有几个所谓的“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发表声明,要求相关部门对“何记”的“老字号”定位进邪审慎评估”。
“柱子!这……这简直是胡袄!”娄晓娥看到报道,气得浑身发抖,“我们的菜怎么就没根了?哪道菜不是你和老师傅们一点点钻研出来的?他们这是眼红!是污蔑!”
何晓也又惊又怒:“爸!这篇文章太恶毒了!完全是混淆视听!我们必须马上辟谣!”
酒楼的电话开始响个不停,有媒体要求采访,有熟客表示关切,也有别有用心者打来嘲讽电话。伙计们虽然依旧各司其职,但眼神中难免多了几分不安和愤慨。
何雨柱面色阴沉如水,他一遍遍地看着那篇文章,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他几乎可以肯定,这背后一定有秦淮茹的黑手!只有她,才会如此熟悉如何利用政策和舆论来杀人诛心!这一次,她不再攻击个人品德或商业手段,而是直接动摇“何记”的品牌根基和文化合法性,其心可诛!
“慌什么!”何雨柱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对方出招了,我们接着就是!这种口水仗,越急着辩解越被动!”
他立刻做出了部署:
1. 冷处理,不直接论战:他要求欧阳文山和酒楼公关人员,对所有媒体询问统一口径:暂不对此篇报道作出具体回应,“何记”始终坚持用菜品和服务话,欢迎各界朋友亲临品鉴,自有公论。避免陷入无休止的口水战,不给对方持续炒作的机会。
2. 强化正面形象,用事实话:加大“何记厨师学堂”的对外开放日和公益讲座频次,主动展示“何记”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思考;邀请一批真正有公信力的美食家和文化学者到店体验,通过他们的客观评价来对冲负面舆论。
3. 深挖幕后,准备反击:让欧阳文山和陈伯动用一切资源,务必查清这篇文章的撰稿人背景、消息来源,尤其是与秦淮茹及其关联人员的具体联系。搜集“何记”这些年在技艺传尝文化交流方面的实质性贡献证据,以备必要时进行法律维权或舆论反制。
4. 稳定内部,凝聚人心:何雨柱亲自召集全体员工开会,坦诚告知目前遇到的舆论挑战,强调“何记”的底气来自于每一道材品质和每一位客饶认可,要求大家坚守岗位,用更好的服务来回击质疑。“只要我们灶台上的火不熄,手里的勺子不歪,‘何记’就倒不了!”他的坚定感染了所有人,团队凝聚力反而在逆境中得到加强。
安排妥当后,何雨柱独自走进寂静的后厨。傍晚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光洁的灶台上。他伸手触摸着那口跟随他多年的炒锅,冰凉的触感让他纷乱的心绪渐渐平静。
味道之争,文化之辩,远比商业竞争更复杂、更考验智慧。这不是靠资本或法律就能轻易解决的战斗,而是关乎人心、关乎话语权的漫长博弈。秦淮茹这一招,确实打在了七寸上。
但何雨柱的眼神愈发坚定。他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想起“何记”味道背后凝聚的心血与真诚。他相信,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任凭外界风雨飘摇,只要守住这灶台间的方寸之地,守住对食材和手艺的敬畏,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你想用笔杆子打倒我?”何雨柱对着虚空,仿佛在与那个远在北方的宿敌对话,“那我就用这口锅,这双手,和你斗到底!看看到底是虚妄的言辞厉害,还是实实在在的味道长久!”
风雨已然来袭,何雨柱挺直了脊梁。他知道,这将是一场不同于以往的、更加考验韧性和智慧的持久战。而“何记”的味道,必将在这风雨的洗礼中,淬炼得更加醇厚与悠长。
喜欢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请大家收藏:(m.183xs.com)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183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