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了。
王承德教授大步流星地走了,背影里都带着一股子风风火火的劲儿。
会议室里的人三三两两地散去,不少人还在低声讨论着刚才那个年轻得过分的“张总工”。
李向阳和吕为民跟在张勤身后,挺胸抬头。
“老大,你刚才那几句,简直是绝杀!”李向阳一脸崇拜,“王教授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张勤没理他。
她回到七楼套房,汪淑英已经打开衣柜门,秦月荣则递上一张纸条。
“张总工,内部系统账号和初始密码。”
张勤接过,只了声“谢了”,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
“砰。”
门在李向阳和吕为民面前关上。
两人对视一眼。
“老大这是……又要闭关?”吕为民问。
李向阳摸着下巴,表情凝重。
“看来,这是要掀桌子了。”
接下来的四,张勤成了一台生物钟。
七点,食堂。
七点半,实验室,看堆成山的纸质文献。
十二点,食堂。
下午一点,公寓,登录内部系统。
屏幕上,数据一行行飞速滚过。
傍晚六点,食堂。
晚上七点,再进实验室,直到深夜。
她不像在攻关,更像在清算。
清算这个领域过去五年所有的失败、迷茫和困顿。
李向阳壮着胆子找了她两次。
第一次,他抱着一摞书。
“老大,有啥活儿?你吩咐!”
张勤的视线从屏幕上挪开,落在他怀里的书上。
“《电化学》,从第一章开始,重看。”
李向阳抱着书,灰溜溜地走了。
第二次,他端着一盘西瓜凑到电脑前。
“老大,我听他们之前试过一种高镍正极,循环几次就崩了,你知道为啥不?”
键盘敲击声没停。
“阳离子混排,界面副反应。”张勤头也没抬,“基础知识。”
李向阳默默端着西瓜退了出去。
他觉得自己不是来搞科研的,是来重修大学的。
第四下午。
张勤合上了笔记本。
她靠在椅背上,吐出一口长气。
四,看完了五年的资料。
情况比预想的更糟。
正极能量密度上不去,负极克容量摸到了花板。
最要命的,是电解液。
电压一高,它就在正极分解,堵住锂离子的去路。
温度一低,它就罢工,变得黏稠,让锂离子寸步难校
整个电池体系,随时可能分崩离析。
张勤的脑中,闪过一张黑白照片。
那是她在失败案例报告里看到的。
一颗电池在过充测试中热失控,外壳炸裂,内部物质喷射而出。
一股焦糊味仿佛穿透了纸张。
这不是一个技术瓶颈。
这是好几座必须被炸平的大山。
她重新打开笔记本,新建文档。
手指悬在键盘上。
片刻后,重重敲下。
《“新型高能锂离子电池专项”战略路径规划》。
整整两。
701房间里,只剩下键盘清脆的敲击声。
她没去描述困难,只做一件事。
拆解问题,给出路径。
【瓶颈分析:1.1,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导电率改性方向:碳包覆、离子掺杂……1.2,负极材料,石墨理论极限与硅碳复合材料可行性论证……1.3,电解液,功能性添加剂开发思路……】
【战略规划:三条主线并行,正极、负极、电解液。每条主线下设五个子课题,明确技术指标与验证方法。】
【结论:项目涉及至少三项基础材料科学的重大突破。初步评估,周期最短——24个月。】
写完最后一个字,她将文档加密,发给汪淑英。
“打印两份,最高密级。一份,放王教授桌上。另一份,送中央档案室。”
当晚,王承德回到办公室,看到了桌上那个牛皮纸袋。
他拆开,靠在椅上,只想翻两页就回家。
第一页,他坐直了。
第二页,他拿起了红笔。
当他看到“电解液成膜添加剂”的分子式和反应动力学模型时,拿笔的手抖了一下。
这个思路,一个博士生提过,被他亲手否了。
因为缺乏理论支撑。
而这份报告,用他从未见过的方式,完美论证了其可行性。
他越看,越激动。
评估报告?
这不是报告!这是行动方案!
每一步怎么走,哪里有坑,怎么绕过去,写得一清二楚!
看到最后那邪周期最短——28个月”,他紧绷的肩膀反而松弛下来。
五年了。
他第一次知道,路该怎么走。
王承德一夜没睡。
第二上午九点。
二号楼会议室再次坐满了人,人人脸上都写着困惑。
王承德冲了进来。
他双眼布满血丝,声音嘶哑。
“啪!”
一份画满红色批注的报告被他拍在桌上。
“路线图!出来了!”
他吼道。
“张勤同志,用一个星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两年的路!”
“看这里!”
他翻到一页,手指重重戳在纸上。
“负极材料!硅碳复合!”
他抬起头,扫视全场。
“理论上,容量能提升一个数量级!”
一个研究员立马站了起来。
“不可能!硅的体积膨胀是死结!”
另一个立刻附和。
“充放电几次,电极就成粉末了!”
王承德正要反驳,一个清冷的女声响起。
“王教授。”
全场安静。
张勤坐在角落,举起手。
“我知道您很激动。”
她环视一圈,看着所有人道。
“这份计划书,只是希望大家做好长跑的准备。”
“科研,不是变魔术。”
喜欢国运七零,嫌我女娃?我科研兴邦请大家收藏:(m.183xs.com)国运七零,嫌我女娃?我科研兴邦183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