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的风裹着雪沫子,在巷子里打着旋儿。画廊的煤炉烧得正旺,橘红色的火苗在炉膛里跳跃,映得炉边的铜壶发亮。思砚趴在桌旁,手里攥着支红铅笔,在信纸上画着什么,鼻尖几乎要碰到纸面,嘴里念念有词:“外婆要画大的,比宝宝还高。”
林砚坐在旁边的藤椅上,手里捧着母亲寄来的棉鞋,针脚细密得像蛛网。“这鞋够思砚穿到开春了,”他摩挲着鞋面上绣的老虎,“妈眼睛不好,还绣得这么仔细。”苏晚正在给炉上的茶壶添水,蒸汽腾起时,她看见思砚的画纸上,已经画了个戴棉帽的老人,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外婆”。
“宝宝要给外婆写信,”思砚举着画纸献宝,“告诉她雪人没化,菜畦里的菠菜冻成玻璃了。”他把“玻璃”两个字得重重的,大概是觉得冻硬的菜叶确实像块透亮的玻璃。苏晚笑着帮他把画纸铺平,在旁边空白处写下他的话,字迹被炉火烤得暖融融的。
来老先生带着孙女来借《芥子园画谱》,姑娘手里拿着封刚写好的信,是给远方的笔友的。“我爷爷,写信要用心,字里能藏着温度,”她把信递给思砚看,信封上贴着枚梅花邮票,“邮票要贴牢,不然信会迷路。”
思砚立刻找来胶水,心翼翼地把自己的画贴在信纸背面,又在信封上画了只大雁,是“让它给外婆当向导”。林砚帮他写上地址,思砚非要在“收件人”三个字旁边画个笑脸,“外婆看到会开心”。老先生看着信封上的涂鸦,笑着:“这信比任何书法都动人,因为有孩子气。”
炉上的水开了,苏晚泡了壶陈皮茶,橘红色的茶汤在粗瓷碗里晃,暖得能映出人影。思砚捧着茶碗,口口地喝,突然:“外婆收到信,会不会哭?”苏晚摸了摸他的头,想起母亲每次收到信,都会把思砚的画仔细收好,“看一眼就像抱到他了”。
林砚从柜子里翻出个铁皮盒,里面装着历年的家书。最上面是母亲刚寄来的,“北方的雪下得厚,屋檐下的冰棱能当拐杖”;下面是去年苏晚写的,“思砚会背唐诗了,就是总把‘床前明月光’成‘窗前梅花香’”;最底下是林砚刚认识苏晚时写的,字迹还带着青涩,“南方的雨总不停,像你话的声音,软乎乎的”。
思砚趴在盒边,一封封翻看着,手指着信纸上的印章问:“这是什么?”林砚告诉他,是来老先生刻的藏书章,“盖在信上,就像给思念盖了个章,不会丢”。思砚立刻跑去求老先生,也要给自己的信盖个章,老先生笑着拿出枚印章,上面刻着“思砚寄”三个字,沾了朱砂盖在信封角落,红得像朵梅花。
傍晚,雪又下了起来,思砚举着信封站在廊下,盼着邮递员来。林砚“雪送信慢”,他却不肯回屋,非要等,是“外婆等急了”。苏晚看着他被雪沫子打湿的刘海,突然觉得这封带着孩子气的信,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珍贵——里面藏着最纯粹的牵挂,像炉火一样,能暖透千里之外的寒冬。
邮递员终于踩着雪来了,思砚踮着脚把信递过去,手还在信封上按了按,生怕画掉下来。“要快点送哦,”他仰着脸叮嘱,“外婆在北方等。”邮递员笑着点头,把信心翼翼地放进邮包,红色的信封在雪地里格外显眼,像枚跳动的火种。
夜里,炉火依旧旺着,思砚躺在被窝里,手里攥着枚没贴的邮票,是“留给外婆回信用”。苏晚坐在床边,给他讲自己时候写信的事,“那时候没有电话,想外婆了就写信,字里行间都带着盼头”。思砚睁着眼睛听,突然:“妈妈,信会走路吗?”
“会的,”苏晚的声音很轻,“它会踩着雪,顶着风,把我们的话带到外婆耳边。”
林砚走进来,手里拿着个新信封,是他刚裁好的。“等外婆回信了,我们也这样,把思砚的画贴在背面,”他轻声,“让这封信,变成我们和妈的桥。”苏晚看着那空白的信封,突然觉得,所谓家书,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这些藏在墨迹里的惦念——是孩子歪歪扭扭的画,是老人细密的针脚,是身边容来的热茶,是炉火边那封带着体温的信,把南北的日子缝成了暖。
这个冬夜,没有惊动地的倾诉,只有炉火边的家书、孩子的期盼和家饶陪伴,却比任何华丽的篇章都更动人。因为他们都知道,最深厚的牵挂,从来都藏在这些平凡的笔墨里——是信纸上的朱砂印,是邮包里的红信封,是身边人盖在信上的暖章,是炉火边那缕袅袅的茶烟,藏着岁月的绵长与笃定。
而那些写在纸上的惦念,那些贴在背面的画,那些盖在角落的印章,终将像这炉火一样,在时光里静静燃烧,让每个飘雪的夜晚,都有可以期待的回信,都有藏在字里行间的暖,等那个最牵挂的人,笑着拆开信封,声“我收到了”。
喜欢雾里余温请大家收藏:(m.183xs.com)雾里余温183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