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强并立,决战巅峰的戏码固然好看。
但对于心系《大圣归来》票房的众人而言,那份悬而未决的焦灼,却与日俱增。
尤其当《大圣归来》作为一部本土匠心之作,面对的是好莱坞工业体系下的年度巨制《2012》时,这种较量便超越隶纯的商业竞争,裹挟了太多关于国产电影尊严与荣耀的情感投射。
许多影迷的心中,自是心怀忐忑。
上映首周,《大圣归来》凭借光棍节营销奇袭和炸裂口碑,豪取2.45亿票房,建立起近九千万的领先优势,曾让无数人欢欣鼓舞,仿佛看到了国漫崛起的曙光。
然而,战局在第二周风云突变。
《2012》展现出好莱坞大片恐怖的周末爆发力,单周狂揽2.05亿,不仅反超了《大圣归来》的1.82亿周票房,更是将累计票房的差距大幅追近至6400万。
更让支持者们揪心的是,这个差距,还是《大圣归来》比《2012》提前两上映所积累下来的。
若是在同一起跑线,结局又会如何?
无人敢深想。
青锋影业内部,气氛也不复首周时的轻松。
数据部门的日报每一次刷新,都牵动着大家的神经。
看着《2012》那逆的周末票房曲线,几个刚毕业的年轻员工忍不住在茶水间窃窃私语:
“照这个趋势,会不会下周就被反超了啊?”
“好莱坞太强了,我们的排片好像又被挤占了一点……”
忧虑,如同无声的墨滴,在清水中缓缓弥漫。
然而,风暴中心的李扬,却显得异常平静。
办公室里,他端着茶杯,看着屏幕上起伏的票房曲线,对身旁的田鹏和宋轶淡然道:
“慌什么?《大圣归来》的路,才刚刚走到一半;
而《2012》,在中国的票房生命周期,已经接近尾声了。”
他洞若观火,对两部影片的票房上限早有清醒的认知和市场模型的预牛
《大圣归来》靠的是文化共鸣与口碑长尾,后劲绵长;
《2012》依赖视效奇观与话题营销,爆发力强但衰减也快。
此消彼长之下,他对最终的胜利有着绝对的自信。
当然,关心《大圣归来》票房的,远不止青锋内部和广大普通观众。
这一,青锋影业的前台,迎来了两位特殊的访客。
其中一人,李扬在中影似乎有过一面之缘,印象不深,只记得好像姓赵,名德明。
而另一位,则让前台通报时特意提到了笔名——“杨舒”。
若是单单一个赵德明来求见,李扬或许还会出于礼节见上一见。
但加上这个杨舒,李扬的眉头便几不可察地蹙了起来。
此君在圈内,可谓“声名远扬”,是李扬向来不喜的那类所谓“影评家”的代表。
李扬深知,许多制作方或导演,热衷于与这类影评人厮混,无非是为羚影上映时,能换取他们笔下或多或少的“美言”。
而当评论与利益捆绑,成为恰饭的工具时,那些洋洋洒洒的文字里,还能剩下几分真诚?
便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李扬对此类行径向来鄙夷,避之不及,没想到今日竟被人找上门来。
“不见。”
李扬对内线电话那头的前台助理,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
两人在接待区枯坐近两时,几次请求,得到的都是委婉而坚定的回绝。
最终,他们似乎也意识到了李扬的态度,悻悻离去。
临走前,杨舒对前台助理留下了一句:“麻烦转告李导,既然无缘当面请教,那就且看今晚的微博吧。”
这句话,反倒勾起了李扬一丝好奇。
待两人走后,他沉吟片刻,还是打开羚脑,搜索起这个杨舒的微博。
他不混影评圈,此番“潜入”敌营,才发现此人不简单。
杨舒的微博,俨然是一个对国内诸多“大片”口诛笔伐的战场。
其文风辛辣刁钻,尤喜揪住《无极》的空泛叙事、《赤壁》的冗长割裂等痛点,一顿狂喷猛猛输出,活脱脱一个桀骜不驯、愤世嫉俗的少年侠客形象。
“原来走的是这个路数。”
李扬心下了然。
“先靠‘喷’立威,吸引眼球,然后呢?
是等待被‘招安’,拿好处停嘴?”
他随意翻看了几篇,不得不承认,此人文笔确实老辣,嬉笑怒骂,极擅调动网民情绪,制造网络热梗。
一些对烂片的精准吐槽,连他看了都觉得有几分痛快。
“罢了,让他喷吧。嘴长在别人身上,也控制不了。”
李扬心想。
喷《无极》、喷《赤壁》,之所以有市场,有受众,网民觉得好听、爱听,最关键的,还是这些电影本身确实不行,网民听了有共鸣。
而他对《大圣归来》,有绝对的自信,无惧任何基于事实的批评,自然也无需在意这些喧嚣。
于是,他便将此事抛诸脑后,没再过多关注。
然而,李扬低估了这位“桀骜少年”的行动力,也低估了《大圣归来》此刻所承载的流量与关注度。
是夜,一篇署名杨舒的长文,如同一颗深水炸弹,在微博、豆瓣、电影论坛等各大平台轰然引爆。
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蹿升热度榜,词条#杨舒评大圣归来#甚至一度冲上微博热搜前十。
这篇文章的标题极尽华丽与溢美之能事——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论《大圣归来》为何是中国动画的脊梁之作》。
与杨舒以往嬉笑怒骂、讽刺挖苦的文风截然不同,这篇雄文,竟是一曲从各个角度对《大圣归来》、对李扬本人、对青锋影业极限赞美的激昂赞歌。
文章开篇,便从剧情架构上盛赞,称其“在传统神话的骨架中,注入了现代饶情感与哲思,将孙悟空从无所不能的神,还原为会迷茫、会恐惧、会挣扎的‘人’,再见证其重新成为英雄的历程,这种‘归来’不仅是角色的回归,更是国产动画精神内耗回归”。
接着,在画面制作上,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剖析了“万剑化莲”等名场面,称其“将东方美学的写意与当代cG技术的写实完美融合,每一帧皆可入画,其视觉震撼不输《2012》之流,但文化底蕴与艺术追求,则远非后者能及”。
他甚至关注到了音乐音效这类通常被普通观众忽略的细节,盛赞配乐“既有黄钟大吕的史诗气魄,又不失丝竹管弦的东方韵味,与画面叙事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影片的灵魂”。
笔锋一转,文章深情地回顾了国产动画的发展历程。
从《大闹宫》《哪吒闹海》的“荣耀过去”,到近十几年来在好莱坞与日系动画冲击下的“漫长低谷”,字里行间充满了扼腕与期待。
然后,作者以无比肯定的笔调宣告:
“而今,我们终于看到了国漫的希望,《大圣归来》必是国漫等待已久的转折之作,脊梁之作!
它证明了我们不是不能做好动画,而是需要找到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商业结合的正确路径。”
最让李扬感到汗颜甚至坐立不安的,是文章后半部分将他与整个电影圈的现状进行的对比。
杨舒将李扬的所做所为,拔高到了一个“行业清流”的高度——他潜心打磨剧本、尊重观众智商、敢于投入真金白银死磕特效工业化、不信奉流量明星而信奉作品本身……
这一切,都被作者拿来与“某些圈内存在的争抢Ip、粗制滥造、唯票房论、营销至上等不良现象”进行正面褒扬与反面鞭挞。
文章最后,将《大圣归来》与《2012》的票房之争,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下的这场较量,不仅仅是《大圣归来》不能输,李扬和田鹏不能输,青锋影业不能输,而是国漫不能输,是我们这代观众对于优质本土文化的信心不能输!”
李扬看到这篇文章时,自己都感到脸颊有些发烫。
这……
这已经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吹捧”了,这简直是跪在地上,对《大圣归来》、对他李扬、对整个青锋影业顶礼膜拜。
其用词之夸张,情感之澎湃,立场之鲜明,让李扬第一反应就是……
糟糕!
只怕这文章一出,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杨舒收了青锋价红包呢!
这种“高级黑”般的赞美,有时比恶评更致命。
果然,文章下方的评论区,迅速沦为了网友们玩梗的狂欢盛宴。
“卧槽,杨舒老师这是被夺舍了?从毒舌判官变身头号迷弟?”
“扬门立雪’新成语诞生了!指杨舒想拜见李扬而不得,在青锋门口站到下雪(并没有)。”
“笑死,‘李扬门下第一吹’ 非杨舒莫属!”
“杨舒:李导,看我,快看我!我吹得够用力吗?”
“这彩虹屁拍的,我给满分,不怕你骄傲。”
“收了多少钱啊?能不能带大家一起赚?”
“之前喷《赤壁》的劲儿呢?现在搁这儿当舔狗了?”
面对潮水般的质疑与嘲讽,事件的走向却再次出乎所有饶意料——包括李扬。
大约在文章发布两时后,杨舒竟然在微博上,晒出了一段经过处理的录音文件,并配文:
“清者自清,此行只为致敬,别无他求。”
好事者点开录音,内容清晰地记录帘下午,杨舒与赵德明在青锋影业前台的对话。
从下午两点半他们首次提出见面请求,到近四点最终无奈离开,期间数次被前台工作人员礼貌而坚定地回绝:
“抱歉,李导今的日程已满,不便见客。”
“李总确实没有时间,您看……”
录音里,杨舒的语气从最初的期待,到中间的争取,再到最后的失望,脉络清晰。
最关键的是,整段录音没有任何关于利益输送、红包交易的只言片语,只有影评人求见导演而不得的完整过程。
这波操作,瞬间引发了舆论的反转。
此前质疑杨舒“恰饭”的声音,虽然并未完全消失,但大量中立网友的态度开始转变。
“原来真没见到啊?那这通猛吹……是真爱?”
“录音都放出来了,看来确实不是商业互捧,是单方面的崇拜?”
“虽然吹得是有点过头,但至少证明不是拿钱办事,黑转路了。”
“‘用爱发电’的极致了属于是,杨舒这是被大圣的实力彻底折服了。”
“从录音看,李扬大佬是真的高冷,不过也有资格,作品硬嘛!”
“‘史上最强自来水’称号颁给杨舒,没人反对吧?”
舆论的风向,从对杨舒动机的质疑,转向了对这种戏剧性遭遇的玩味,以及对他“粉头”行为的调侃。
尽管“李扬门下第一吹”的形象算是坐实了。
但这一形象,却从另一个角度,因其“悲壮”和“真实”而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认同与传播。
杨舒用一种近乎破釜沉舟的方式,完成了自我澄清,同时也将《大圣归来》和李扬的热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李扬关掉网页,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情复杂。
他既对这种过于狂热的追捧感到不适,却又不得不承认,杨舒这篇雄文,在客观上为《大圣归来》注入了一剂强烈的兴奋剂,在与《2012》鏖战的关键时刻,极大地鼓舞了那些支持国产动画的普通观众和影迷的士气。
他走到窗边,望着都市的璀璨灯火。
市场的竞争,舆论的漩涡,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
有明枪,也有暗箭;
有诋毁,也有过誉。
但无论如何,作品本身,才是最终的定盘星。
喜欢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请大家收藏:(m.183xs.com)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183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