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峒深处的兵主残骸虽暂时沉寂,但那滔煞气与地脉金气交织,如同一个巨大的毒瘤,时刻威胁着西南生灵。强行封印治标不治本,净化疏导又谈何容易。
苏娘子琴音虽能安抚一时,却难以根除那积郁千年的兵戈戾气。阿青的挚情剑意生机盎然,能与那残骸产生微妙共鸣,但她年纪尚,修为不足,如杯水车薪。
“需以至仁之力,化其戾气,导其归流。”静尘凝视着那暗金翻涌的池水,缓缓道,“仁道之剑,或可为此局之解。”
如意银白右眼数据流转:“仁道之剑‘湛卢’,据典籍载,乃仁者之器,无形无迹,遇仁主方显。其最后踪迹,据传于魏晋时隐于江南一带。推算其可能显化之地:概率最高为会稽兰渚山,次之为吴郡虎丘,再次为钱塘灵隐。”
江南?如今江南虽大体平定,但前朝余孽与地方豪强盘根错节,局势微妙。且寻剑之事,关乎仁道,非强求可得,需机缘与仁心。
“俺老程去!”程咬金在长安听闻消息,通过传讯玉符嚷嚷,“江南那帮软绵绵的家伙,俺去给他们讲讲道理,保管把剑找出来!”
李世民的声音透过玉符传来,带着一丝无奈:“知节,你给我老实待在长安!江南之事,非你所长。”他沉吟片刻,“或许,该让药师走一趟。”
他口中的“药师”,正是卫国公李靖。李靖不仅用兵如神,更兼有仁德之名,体恤士卒,爱惜百姓,在军中民间声望极高。且他早年曾游历江南,对当地风土人情颇为熟悉。
然而李靖此刻正镇守北疆,防备突厥,轻易不得离镇。
“陛下,”静尘开口道,“寻剑之事,机缘为重。或可先派一沉稳干练、心怀仁念之人,前往江南探明情况,寻访线索。待有所得,再请卫国公定夺不迟。”
李世民颔首:“如此也好。诸位爱卿,可有合适人选荐于朕?”
殿中一时沉默。江南水乡,不同于塞北西陲,需心思细腻、通达人情、且能应对复杂局面之人。
就在这时,一个温润清朗的声音响起:“陛下,臣愿往。”
众人望去,却是秘书丞虞世南。虞世南乃南朝文宗虞世基之弟,出身江南名门,博学多才,书法冠绝当世,更难得的是性情敦厚,品行高洁,有古君子之风。其兄虽侍隋炀帝而身败,世南却以清名自立,深受李世民敬重。
“哦?伯施(虞世南字)愿往?”李世民有些意外,又觉在情理之郑
虞世南躬身道:“臣本南人,熟悉乡情。寻访仁道之剑,非止武力,更需文心与仁德。臣虽不才,愿效绵薄之力,为陛下分忧,为下求一仁器。”
李世民大喜:“好!便由伯施前往!朕予你便宜行事之权,可调动江南道府兵与密探。另,为防不测,朕让秦琼与你同往!”
门神秦琼,忠勇无双,虽非灵剑之主,但其武艺高强,经验老到,足可护卫周全。
“臣,领旨!”虞世南与一旁肃立的秦琼同时应道。
数日后,虞世南与秦琼轻车简从,离开长安,一路南下。虞世南并不急于直奔那几处推测地点,而是沿途访查民情,体察吏治,与文人雅士诗词唱和,于茶楼酒肆倾听市井之言。
秦琼则警惕地护卫左右,一双锐眼扫视着任何可能的风险。他虽沉默寡言,却对这位温文尔雅、心系百姓的秘书丞颇为敬重。
这一日,二人行至吴郡(今苏州)。听闻虎丘山下有老农家中古井近日异响不断,时有白气涌出,乡人以为怪。虞世南心中一动,与秦琼前往查看。
那古井位于一片桑田之中,井口石栏斑驳,确有些年头。此时井口并无异状。老农言道,异响多发生于夜半子时。
是夜,月明星稀。虞世南与秦琼匿于桑林之中,静待子时。
果然,子时刚到,井中便传来“咕都”之声,似水沸又如金玉轻鸣!紧接着,一道柔和纯白的氤氲之气自井口缓缓升腾,在月光下显得圣洁而神秘。
“此气中正平和,非妖非邪。”秦琼握紧双锏,低声道。
虞世南凝神感受,只觉那白气令人心绪宁静,杂念顿消,仿佛有教化万物、泽被苍生之意。他心中似有所感,缓步走出桑林,来到井边,对着那井口躬身一礼,朗声道:“在下虞世南,奉大唐子之命,为下苍生寻仁道之源,至此感召,特来拜谒。若有灵应,乞现真形。”
井中嗡鸣声渐响,那白气翻涌凝聚,竟于井口上方化作一柄虚幻的长剑影迹!那剑影无鞘无镡,古朴无华,却通体流淌着温润如玉的光泽,散发出令人心折的仁德气息。
然而,那剑影仅维持数息,便微微一颤,似有不足,随即溃散,重新化为白气,缩回井郑
虞世南怔在原地,若有所思。
秦琼上前问道:“虞先生,方才那是?”
虞世南缓缓道:“确是仁道之剑的气息无疑。然其形未聚,其灵未固,似有所缺。”
“缺什么?”
“缺一‘仁’字。”虞世南目光深邃,“仁道非空谈,需身体力行,泽被于世。此剑感应到簇民风虽有淳朴,却亦有隐忧,故不肯轻现。”
“隐忧?”
虞世南看向不远处沉睡的村庄:“我连日走访,吴郡富庶,然豪强兼并土地,农户多有失地沦为佃户者,生活困顿,官府亦难调解。此非仁政之所存也。”
接下来的日子,虞世南并未急于寻找下一处地点,而是以钦差身份,召集吴郡官吏与世家豪族,并不以权势压人,而是引经据典,陈利害,以仁德教化之理,劝豪族退还部分强占田地,官府则出面组织兴修水利,安置流民。他更亲自题字,为乡学捐赠书籍,教化子弟。
秦琼则负责维持秩序,震慑宵。他虽不言,但其公正严明、体恤贫弱的作风,亦令人心折。
虞世南所为,并非一时之功,但其身体力行的仁心与智慧,却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变着吴郡的风气。
半月后的一夜,虞世南再次于子时来到那口古井旁。
此次,未等他开口,井中便主动涌出更加浓郁纯白的氤氲之气,那柄虚幻的剑影再次浮现,比之前更加凝实,剑身之上,甚至隐隐浮现出一个古老的“仁”字铭文!
剑影发出清越的嗡鸣,绕着虞世南飞行三圈,似乎是在认可与考察,最终化作一道流光,投入他随身携带的一支玉笔之中!
那玉笔顿时光华内蕴,温润生辉。
虞世南福至心灵,手持玉笔,对着井旁一块青石凌空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仁”字。
字成瞬间,青石之上竟真的浮现出那个笔墨酣畅、蕴含着一股中正平和、教化万物力量的“仁”字!字迹深入石髓,光华流转,竟使得周围草木都似乎更加生机勃勃起来!
仁道之剑湛卢,虽未完全以剑形显现,却已认可虞世南之仁心仁行,暂寄于其玉笔之中,随他而行!
消息传回长安,李世民龙颜大悦,群臣亦为之振奋。
然而,如意在收到讯息后,银白右眼却再次闪烁起来:“检测到异常……湛卢剑息显现之时,吴郡地底微弱的金煞波动曾有瞬间共鸣……推论:兵主残骸与仁道之剑,存在某种先相克相生之联系……”
几乎同时,西南黑水峒,那沉于池底的兵主残骸,在虞世南书写“仁”字的刹那,勐地剧烈震颤了一下,发出一声极其微弱、却复杂难明的低鸣,似是愤怒,又似是……渴求?
幽焰卫的阴影,似乎也并未远离江南。
就在虞世南与秦琼准备离开吴郡,前往下一处地点继续寻访以使湛卢完全显形时,一场针对他们的阴谋,已在暗处悄然展开。
主导者,并非无面者,而是——前隋遗臣与江南本地不满新政的豪强势力。他们不愿见大唐获得仁道之剑,更欲借此机会,除掉虞世南与秦琼!
仁心之路,亦布满了荆棘与陷阱。
而谁也未料到,这场江南风波,竟会意外牵扯出另一柄灵剑的线索——那柄象征着诚信高洁之剑。
喜欢十柄灵剑请大家收藏:(m.183xs.com)十柄灵剑183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