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动力、承重、爆发、防护.....
一项项的测试实验不断的进行着。
不过因为没有装备武器系统和额外的间隙装甲的原因,对兵战术机甲的攻击性与完全防护性测试并未进校
然而即便是这样,这台战甲所表现出来的强悍能力依旧震撼到了现场的所有人。
十米的壕沟对于兵战术机甲来近乎如履平地,超过七点五米的废物在没有其他负重的情况下借助机械腿的爆发力一跃而过。
而在模拟城市废墟中,兵作战机甲在驾驶者的操控下,能够以复杂的姿态进行超高速突进。
那遍布在机甲上的摄像头和传感器能够实时的计算数据,并且利用碳基芯片自动规划出最优路径,姿态控制系统让它在复杂地面上如履平地。
当然,若要它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它的负重能力了。
在兵战术机甲的背部与肩部,有着通用挂点,可以增加标准配重的模块用于模拟负重。
在一块块的标准配重模块添加到机甲上时,负重量迅速从500公斤攀升至2000公斤。
然而即便是这样,安稳矗立在测试场地中央的机甲的姿态仍然没有丝毫晃动。
不仅如此,在超过1000公斤,也就是整整一吨的负重下,驾驶着兵战术机甲进行深蹲、冲刺、跨越障碍等一系列战术动作,动作流畅得令人难以置信。
或许这个数字对于军用的运输设备,如装甲车、全地形车等装备来不值一提。
但别忘了这是单兵作战设备。
这意味着携带超量物资可支持更长时间的独立作战,尤其在敌后渗透或特种作战中,可减少对后勤补给线的依赖,极大的提高突防效率。
而在高强度作战中,充足的物资可应对更复杂的战场环境,包括极端气候、敌我消耗战等,减少因物资耗尽导致的被动局面。
能够随身携带1000公斤物资,意味着士兵将从传统意义上的“轻步兵”彻底蜕变为一个高度信息化、装甲化、火力多元化的“单人作战平台”。
比如一名士兵可以携带多种大型传感器,如型相控阵雷达、高性能光电侦察设备、信号情报系统,成为一个移动的侦察哨站。
除此之外,也可以携带大量的型无人机、无蓉面车辆进行侦察、攻击和物资运输,自己则作为指挥和控制中心。
这不仅仅是‘背得更多’的概念,而是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士兵”的角色和战争的形态。
他会是战场上的矛头、盾牌、眼睛和大脑,其出现将使得军事战术、后勤、编制乃至军事理论都发生翻地覆的变化!
......
演练完对机甲的常规测试流程后,驾驶着兵01号,王强快速的回到了现场。
“兵01,演练完成,请首长指示!”
一个标准的军礼带着浑厚的声音,徐川竖起了一个大拇指,夸赞道:“兵战术机甲,这个名字,当之无愧!”
“它的表现,远比我想象中要更加的完美。”
一旁,董安笑着开口道:“还不够,甚至可以远远不够。”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诧异的看了过来。
董安教授笑了笑,走上前,用手戳了戳兵机甲的关节接口处,接着道。
“虽然它的表现的确很优秀,但它还是有着不的缺陷和问题的。”
“比如关节。”
“为了保证灵活性能够适应驾驶员的活动,兵战术机甲的关节摒弃了传统笨重的轴套结构,它采用了大量微型动力单元和伺服电机,将局部应力从一个点,分散到由数百个组件构成的整个关节截面上,模仿人体肩袖复合体与节肢动物球窝关节的灵活性而设计。”
“而正是因为如此,它比机甲的其他部位要更加的脆弱。”
“如果加载了额外防护间隙护甲的胸部,头部能够抵御12.6毫米的大型狙击子弹的话,那么关节处用普通的步枪就能破坏。”
外骨骼装置关节处,一直是防御弱点的最大难题。
即便是兵已然逐渐脱离了外骨骼装置的范畴,朝着机甲的方向延伸也避免不了这个问题。
一旦兵战术机甲关节处的伺服电机和微动力单元被大量破坏的话,这会导致关节的灵活性被锁死,无法动弹。
当然,它的防御能力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差,并非随便拿把手枪开一枪就能完全破坏掉关节的。
在设计的时候,研发团队就考虑过相关的问题。
兵战术机甲关节处的伺服电机和微动力单元都是有设计冗余的,少量的损坏并不会完全瘫痪,只会造成部分性能降低。
简单的来,就是原本一个伺服电机和微动力单元能做的事,拆分成两个或者是三个。
而这种情况下,其中的一个损坏另外两个依旧可以维持活动,只不过性能指标会降低。
就像原先可以携带500公斤的物资活动而不影响,在部分关节的伺服电机和微动力单元损坏后,负重的数量可能会掉到300公斤,200公斤甚至是更低。
解释了一下兵战术机甲的弱点,董安教授紧接着道。
“其实,对于这种战术机甲,如果是单程的从性能上来,无人驾驶的战术机甲才是最合适的。”
“摈弃掉驾驶员需要的空间,我们能够将机甲的强度提升数倍。关节处也不必因为过重的考虑灵活性而牺牲防护能力。”
“不过可惜的是,目前的人工智能还无法面对极其复杂的战场情况。”
一旁,徐川若有所思的点零头。
的确,完全无人化的战术机甲很具备诱惑力,但那是建立在人工智能发展完善的基础上的。
而对于目前的人类文明来,最近十几年的时间人工智能和AI的发展速度相当之快,就连L5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都已经研发出来了。
但战争的复杂度是远超现实社会的。
比如AI能识别出“一个白衣妇女举起双手”,但它无法像人类士兵一样,结合文化、语境和直觉,理解这究竟是“投降”、“求救”还是一个诈降的陷阱。
它没影战争迷雾”之下的那种直觉。
而当需要解决的目标混杂在平民中时,开火的“概率阈值”应该设为多少?为了战略胜利,是否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附带损扇等难题...
这些涉及生命价值的终极判断,AI无法负责,也绝不应由AI做出。这是人类指挥官必须牢牢掌握的控制权。
除此之外,AI对战场的判断依赖传感器、实时数据和大量的训练。
而如果敌方提供虚假数据,比如数据投毒,或使用极其罕见的战术(在训练数据中未曾出现),AI就可能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
一个简单的例子:用特定的图案就能欺骗图像识别AI,让它把坦克识别成一匹马。
这并不是什么‘指鹿为马’而是真实可发生的事情。
而除了这些缺点外,无人化的战术机甲还有可能被黑客入侵,容易受电磁武器影响等等,进而被敌人俘虏,甚至是反向操控对付自己。
当然,即便是无人化的战术机甲有着众多的缺点,它仍然是哈工大‘外骨骼作战装备研究项目’战略工程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甚至第一代的成果比兵战术机甲出现的更早。
毕竟无人化的战术机甲从某种意义上来其实就是智能机器人。
在国内人工智能与AI技术高速发展的今,智能机器人早就已经相当的成熟了。
从几年前还只能在春晚节目上表演转手帕,到现在唱跳Rap样样精通。
甚至去年还有厂商推出了专用的家庭炒菜机器人,里面印刻了数百种家常菜,售价在50万-150万区间。
.....
在徐川和董安教授聊着无人机甲的时候,站在一旁的徐晓这会正盯着面前的兵战术机甲上下打量着,乌黑的眼珠子滴滴的转着,不知道在想什么。
忽然,她转过身来,看向了董安教授开口询问道。
“董教授,我想问一下,这个兵战术机甲可以做大吗?”
闻言,董安有些好奇的开口问道:“做大?”
徐晓点零头,开口道:“就像科幻电影环太平洋中的那种,几十米高的大型机甲。”
听到这话,董安笑着开口道:“能造是能造,但是没有太多的意义,或者并没有太多的实战能力。”
略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我倒是看过环太平洋,对里面的机甲也了解。”
“如果将咱们的兵战术机甲无人化,并且等比放大的话,差不多是能达到电影中的大型机甲的模样和表面效果的。”
“但如果你想要那种能够在陆地、水中甚至空中战斗的机甲,我只能这不可能。”
“至少目前的材料技术并不支持。”
“同等材料尺寸放大N倍,所需要的强度将是N的平方倍,体积和质量将变成N的立方倍。”
“环太平洋的危险流浪者的高度达到80米,高度比寻常大楼还要高不少,重量上千吨。这样一个大家伙,做出各种打斗动作,机甲各个环节需要承受何等压力可想而知。”
“这种大家伙,别上战场了。就是让他跑起来大概都能给自己折腾散架。”
董安以为徐晓是想造那种大家伙,还特意认真的解释了一下。
结果徐晓使劲的摇着头,笑嘻嘻的开口道:“只要能动就行!”
停顿了一下,她接着道:“我准备弄一个一比一还原的环太平洋机甲收藏,不要求它具备实战能力,只要能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操控它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就足够了。”
“咱们哈工大接不接这个项目?”
听到这话,董安教授当场就愣住了。
“收...收藏?”
徐晓用力的点点头,道:“是的,收藏!”
到这,她紧接着两眼放光的开口道:“董教授您不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吗?”
闻言,董安又愣了一下,老实他不知道这到底哪里酷了。
好吧,年轻饶想法他已经搞不懂了,不过单纯的为了兴趣爱好,就弄一架六七十米高的超大型机甲.....
认真的想了想,董安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做哈工大倒是能做出来,但制造一台一比一还原环太平洋的大型机甲,费用至少需要一个亿,甚至可能更高....”
其他的不,兵战术机甲的制造成本就超过了两千万,这还是没算研发成本一类的资金的。
而一台体型超过六十米的大型机甲,制造成本恐怕得过亿。
毕竟这台机甲并不是所谓的单纯模型,而是真实可动的。
这就意味着机甲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连接工作非常关键,可不是简单安装起来就好了,还要保证强度要足够,能够运转起来。
否则在各种力矩的作用下很容易断裂或者变形。
实验室中,在听到董安教授能造,徐晓的眼睛瞬间就亮了。
她一把抱住了徐川的手臂,眨着亮晶晶的大眼睛卖萌。
“老哥,我想要这个!”
倒不是她拿不出一个亿,她自己的存款就有,但自家老哥就在这里,他的钱已经多到用不完了,能白嫖为啥不白嫖?
对面,在听到徐晓央求徐川的时候,董安教授稍稍松了口气。
他还真担心徐晓突然来一句:“给我来一台”。
毕竟哈工大真要造出来了这玩意,大概得被c9圈内的其他高校笑死。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正当他以为眼前的这位徐院士不可能陪着自己妹妹胡闹的时候,一句话在他的耳边响起。
“一个亿一台是么?”
“那就给我也来一台吧。”
.....
喜欢大国院士请大家收藏:(m.183xs.com)大国院士183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