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公社会议室,外面淅淅沥沥的雨依旧没停。
春雨贵似油,多下些也挺好。
“我的乖乖!真他娘的两百块!崭新的二十张大团结!”
胜利把信封捂在胸口,激动的凑到胜利跟前。
“胜利,快,摸摸你的!是不是也这么厚?”
“嗯!厚着呢!做梦都不敢想啊!”
“三叔!三叔!快看看你的!”
刘老三像只护崽的老母鸡,把信封死死捂在棉袄最里层,还用胳膊紧紧夹着。
仿佛周围随时会有人来抢。
“嘿嘿!都一样!都一样!这下可发财喽!回去得让我家那婆娘好好瞧瞧!”
众人簇拥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这么多钱!回去买点啥好呢?”
“该给娃扯身新衣裳了!”
“家里的房子得拾掇拾掇了,那破房顶都漏了好几年了。”
“嘿嘿,我琢磨着,是不是该托人给个媳妇了?”
“三叔,你打算咋花?”
“那还用?!买肉!买白面!先吃顿好的!剩下的…嘿嘿,留着!等老子再找到一个地堡,还能翻倍!”
刘老三那点心思暴露无遗。
“你就惦记着这个!”
高大山笑着锤了他一下,转头看向旁边一直比较沉默的陈青山。
他用胳膊肘碰了碰陈青山,朝旁边的公社卫生院示意:“青山,这么大的好消息,不去跟张护士?”
陈青山摆了摆手,“算了。”
“怎么?”高大山问,“你俩闹矛盾了?”
陈青山叹了口气道:“不是,主要是她……老催我见见她爹娘,我还没……没太准备好。就先不去了。”
高大山理解地拍拍他肩膀,没再多:“成!上车!回屯!”
他招呼着大伙爬上拖拉机车斗。
刘老三最积极,第一个窜了上去,嘴里还不停地催促:“大山!快!快点开!这雨下不大,正好干活!”
“回去我就叫上人,咱们接着找!我就不信了,这么大座山,就藏了那一个破洞?”
“有也轮不到你!”
“那看谁眼疾手快了!”
……
拖拉机冒着黑烟,突突突地驶离了公社大院。
留下马保国等人还尴尬地站在雨幕边缘,目送着他们离开。
脸上是藏不住的懊悔和尴尬。
回到红松屯,大伙都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带给家里人。
陈青山也不例外。
陈有仁捧着儿子拿回来的证书和信封,激动得老泪纵横:“好啊,好啊!咱家青山出息啊…”
李彩凤则是又喜又忧:“儿啊,这钱…拿着不犯忌讳吧?”
陈青山只能安慰她这是政府奖励的,光明正大。
随着几人拿到两百块奖金和“省里大领导亲自表彰”的事迹传遍整个屯子。
平静的山村彻底沸腾了。
刘老三家更是成了“司令部”。
他如今口袋里揣着钱,感觉自己腰杆子都硬了三分。
逢人就自己如何如何有功,是“头号功臣”,那若不是有他带路,谁也摸不到地方。
当然,对于他半夜遇“鬼”,被吓破胆的事,已经被他自动遗忘了。
每都唾沫横飞地跟人吹牛逼,又是省里大领导器重;又是吹未来还能找到新地堡的美好“钱”景。
他老婆拦都拦不住,只能无奈地看着他满屯子窜。
然而,他的牛皮也就吹了两。
省文物局的效率惊人,仅仅两后,一支由卡车和吉普车组成的车队就浩浩荡荡开进了红松屯。
同行的还有一个排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
在公社武装部的协调下,迅速在屯子东头搭建起了临时营地。
绿色的军用帐篷支起来了,架设了通讯线跟探照灯。
紧接着,省城工程探测队也抵达了。
在孙广志身先士卒的带领下,部队开始以1号地堡为中心,对周边山林进行地毯式的搜查。
附近屯子,凡是熟悉地形的汉子们都被临时征调,每跟着队伍上山,帮忙背设备、指路开路,工钱给的也很实在,顿顿还有白面馒头管够!
这让屯里的劳力一下子变得紧俏火热。
事情闹得沸沸扬扬,“鬼子地堡发现巨额奖金”的消息,自然迅速传遍了附近十里八乡。
先是邻近的李家屯跟柳树沟屯,紧接着是桦树林屯、靠山屯……
消息通过口口相传,越传越离谱。
“听了吗?红松屯那边有人在山里挖东西,听挖到有钱拿!”
“我听是两百元?”
“真有那么多?!”
“骗你干啥!我昨见桦树林的子们,都扛着锄头就往老林子钻,也要去找地堡发大财!”
“我听靠山屯大队部都贴出告示了,鼓励社员在保证安全和生产的前提下,留意山里的异常情况,发现线索重重有赏!”
“咱大队干啥呢?!慢人一步了啊!”
“管他呢!咱也去瞅瞅!”
……
一夜之间,四里八村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寻宝”热潮。
随之而来的,还有被打乱的生活节奏。
随着省城工作组、勘探队和解放军部队的进驻,虽然给这块偏远地区的一潭死水注入了活气。
但这么多人突然到来,面临的还有少不聊问题。
最直接的压力,就是住房。
县城的招待所太远,公社那几间简陋的招待处根本挤不下这么多人。
虽已经进了春,但东北的倒春寒依旧凛冽,夜里气温能降到零下。
在野外搭帐篷驻扎,即使是身强力壮的战士和习惯了出差的技术员,时间长了也扛不住。
于是,向老乡借住成了唯一的选择。
屯里人都很朴实热情,听要给“公家人”腾地方住,大部分人家都积极响应。
一时间,红松屯几乎家家户户都多了几张陌生面孔。
陈青山家也不例外,腾出了西屋,借住给了解放军的两名战士。
年纪大些的叫赵大栓,山东人,是位班长,约莫二十七八岁,国字脸,身板儿壮,干啥都带着一股子山东汉子的爽利劲儿。
年轻的叫李文斌,四川兵,刚入伍一年,是个列兵,才十八九岁,话带着浓重的川音,脸皮薄,见人就腼腆地笑,手脚却异常勤快。
一开始,面对两个“不速之客”的到来,陈家人还有些拘束,尤其是三位女性。
满刚开始甚至躲在屋里,饭都不太敢出来吃。
但两位战士极有规矩,进门脱鞋,做事有分寸,看到家里活儿就抢着干,挑水、劈柴、扫院子……通通不在话下。
赵大栓力气大,帮陈有仁干了不少他干不聊重活。
李文斌手巧,灶台漏烟、板凳腿松动这些毛病,他三两下就拾掇好了。
两人吃饭也绝不挑剔,给啥吃啥,还跟方红玉抢着洗碗。
相处下来,拘谨很快变成了融洽。
陈青山发现赵班长见识不少,休息时会讲他们在边防巡逻的故事。
偶尔来了兴致,还教他几个军体拳,李彩凤都凑着学。
李文斌则成了陈满的“老师”,教她认字,给她讲革命精神跟四川老家的趣闻。
渐渐的,满不但不怕,还会主动缠着李文斌,跟他分享自己的宠物馒头。
李彩凤看着家里水缸总是满的,柴火垛堆得高高的,心里也暖,时不时给两个战士的饭盒里塞个煮鸡蛋。
陈有仁也喜欢和赵班长唠嗑,听他讲讲部队里的事。
一段时间下来,两位战士成了陈家的一份子。
军民之间真真切切地建立起了鱼水情。
喜欢重生61:渔猎长白山,带全家大鱼大肉请大家收藏:(m.183xs.com)重生61:渔猎长白山,带全家大鱼大肉183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