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参缘:仙圃遗种记》
楔子 西母园圃遗仙种 上党灵根接太虚
昆仑西王母的瑶圃深处,有九畹药圃依山而筑,圃中奇花异草皆含日月精华。某年蟠桃宴罢,西王母命玉女采收“九叶灵参”,不慎遗落一枚参核于凡尘。核落上党山间,恰逢春分雷动,核遇土而裂,竟从石缝中抽出嫩芽,芽尖凝着三滴露珠,分别映着日月星三光。山中老樵夫曾见异光穿林,拾得参核残片,片上隐约有篆文“木德肇启,参通地”——此乃《云笈七签》所记“西王母园圃遗种”之始,上党人参的仙缘,便从这枚仙核扎根太行开始。
第一卷 春生·木德肇启 参芽焕新
第一回 春雷震石参芽动 乙木疏泄贯肝肠
惊蛰日的太行,第一声春雷劈过层叠的槭树,上党山南麓的石缝中,一枚参核突然炸裂,抽出寸许高的嫩芽。芽身呈青碧色,五片叶如掌舒展,叶尖凝着露珠,露珠落地竟在青苔上滚出“甲乙木”的古篆。山民阿云背着竹篓寻药,忽见这株嫩芽在残雪下泛着荧光,芽茎上然生着如肝经般的纹路,与自己腕脉的搏动同频。
“此乃‘木参芽’,得春木之气而生。”童子的声音从雾中传来。阿云抬眼见一青衣童子立于石上,双丫髻系着青藤,腰间悬着刻影肝木”二字的玉牌。童子轻拂藤蔓,参芽竟发出清越的凤鸣,叶片上的露珠飞离,在空中聚成“肝主疏泄”的卦象——上卦为震(木),下卦为巽(风),卦象如草木遇风舒展,正是春木升发的象显化。
更奇的是参芽根须——在薄土中织成网状,每根须尖都挂着冰晶,冰晶内显映着人体肝经影像。童子以草茎轻点冰晶,阿云顿觉胁下胀痛消失,先前因肝郁积累的闷滞竟随呵出的白气消散,白气落地成苔,苔纹与参芽根须同形。“春参芽属木,入肝经,”童子捻起芽尖露珠,“其气辛散,味微苦,恰合肝喜条达恶抑郁之性。”
第二回 仙童细参来历 瑶圃遗种通地
青衣童子引阿云至参芽旁,指其根颈处的“珍珠点”:“此参乃西王母瑶圃遗种,三千年一开花,九千年一结果。”罢,童子袖中飞出玉牒,牒上刻着昆仑药圃图,图中九叶灵参与上党参芽的纹路完全一致。阿云见牒中参根与上岁星(木星)连线,根须对应人体十二经脉,不禁惊叹:“原来参芽与地同构!”
“地为大宇宙,人身为宇宙,”童子以露珠为墨,在石上画出太极图,“参芽青碧为木,得东方甲乙之气,对应人体肝脏。汝看这芽茎左旋,恰如肝经从足至头的循行;叶尖五出,合肝主筋、其华在爪之理。”此时,参芽突然发出青光,与上岁星共振,阿云腕脉的肝经原穴(太冲)竟透出微光,与参芽的青芒连成一线。
童子摘下一片参叶,叶肉竟透明如绢,内中经络显映着“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的五味图。“参芽味辛能散肝郁,微苦可降胆火,”童子将叶置于阿云掌心,“木能生火,食此芽可助春阳升发,恰合《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之旨。”阿云顿觉掌心发热,阳气沿肝经上行,至头顶百会穴时,竟看见参芽的青芒与岁星轨迹重合。
第三回 晨露采参循道 七情和合顺木性
春分日破晓,童子带阿云采参芽。“采参需在卯时,”童子以玉锥轻撬参根周围的土壤,“此时阳气升发,参芽得木气最盛。”阿云见参芽根须自动收缩,根头渗出珠状津液,津液遇风成霜,在石上聚成“木生火”的卦象。童子取出昆仑玉盒盛放参芽,盒底刻着“木德”二字,参芽入盒时,盒身竟发出清越的“角”音,对应五音中的肝木。
“药物有七情,参芽需配柴胡、当归,”童子从袖中取出草药,“参芽与柴胡相须,增强疏肝之力;与当归相使,血行则气畅。若遇藜芦,则相恶而毒生,此乃五行中木金相克之理。”阿云见柴胡的茎叶如肝经般左旋,当归的根须似血脉分布,三者同置玉盒,竟自发组成“疏肝解郁”的药阵,阵中青气缭绕,与自己的肝经共鸣。
采完参芽,童子指向东方:“汝看岁星运行,今岁为丁壬化木之年,木气太过,当用参芽调之。”阿云望去,见岁星光芒强盛,而参芽的青芒与之呼应,顿悟五运六气之理——参芽的药性,竟能应时而调人体之偏,此乃“人合一”的真机。
第四回 食参轻身通经络 肝气条达焕新生
阿云依童子所言,将参芽与柴胡、当归同煎。药汁成青碧色,表面浮着赤黑二气,赤为木生火,黑为水生木。药香入鼻,阿云顿觉全身毛孔张开,肝气如春风拂柳,先前的胸闷胁痛竟随汗液排出,汗珠落地成青碧色,凝结为微型参芽。
“饮此汤,可通肝经三百六十五络。”童子递过玉盏。阿云饮下,觉青气从足大趾沿肝经上行,至期门穴时炸开,眼前浮现出人体经络全图,肝经如青藤缠绕,与参芽的脉络完全一致。更奇的是,他竟能看见自己的肝脏如青色玉壶,参芽的药性化作露珠滋润壶壁,壶中肝气条达,如春水畅流。
三日后,阿云身轻如燕,攀登山崖如履平地。他发现指甲变得红润饱满,正是“肝其华在爪”的应验。某日晨起,竟见自己周身环绕青气,青气中显映着参芽的影像,与上的岁星、地下的参根形成三才共振——此乃“久服轻身延年”的仙效,恰如《神农本草经》所言“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久服轻身延年”。
第五回 人感应参脉合 五运六气贯始终
谷雨时节,阿云再访参芽生长处,见参苗已长至尺许,茎秆分出五枝,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童子立于苗旁,周身青气与参苗共鸣,阿云竟看见两饶肝经连为一体,参苗的根须与童子的经络形成地网络。“此乃‘人同构’,”童子指参苗根部,“参根如人,根须如络,地之气通过参苗,可入人体脏腑。”
此时,空降下五色雨,青雨入肝,赤雨入心,黄雨入脾,白雨入肺,黑雨入肾。参苗的叶片自动转向,吸收青雨,根须则吸纳黑雨,正是“水生木”的显象。阿云见自己的肝肾经同时发热,顿悟五运六气职木赖水生”的道理——参苗借肾水而养肝木,恰如人体肝肾同源。
童子摘下一片参叶置于阿云眉心,阿云顿觉眼前浮现出六气循环图——风(木)、热(火)、湿(土)、燥(金)、寒(水)、暑(火),而参苗的生长节律,竟与六气的更替完全同步。“参苗应春风而发,感夏热而长,”童子的声音在气中回荡,“此草通五运六气,故能调人体之偏。”
第六回 五行相生参中藏 性味归经显真机
立夏前夜,参苗突然发出万道青芒,芒中显映出“木生火”的道循环。阿云见参苗的青芒化作赤气,与自己的心经共鸣,顿觉心火如烛,通明畅快。童子以玉杵轻敲参茎,茎中渗出金液,液中显映着“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的五味图。
“参苗味酸收,可敛肝阴;微苦泄,能清心火,”童子取金液滴入阿云口中,“其气辛散,入肺经而疏肝;味甘缓,入脾经而培木。此乃五行相生之妙——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周而复始。”阿云觉金液入喉后,沿任脉下行至丹田,化作暖气布散全身,五脏六腑皆感调和。
更妙的是参苗的归经——阿云以指尖触参叶,觉青气沿肝经上行,而触参茎,则感赤气走心经。童子笑道:“参叶走表入肝,参茎走中入心,参根走里入肾,此乃‘药物归经’之秘,恰合《珍珠囊》所言‘人参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而参芽独入肝经,应春木之性。”
第七回 参芽化仙入太虚 木德肇启传千古
芒种日正午,参苗突然爆裂,从中飞出青衣童子的虚影,虚影与阿云融为一体。阿云顿觉身轻如燕,腾空而起,见自己的身体与参苗、岁星连成一线,肝经的青气化作藤蔓,缠绕地。童子的声音在虚空中响起:“食此参芽,可通木德之秘,今汝已悟人合一,可随我归瑶圃。”
阿云回望上党山,见参苗的根须在土中摆出“悬壶济世”四字,而自己的掌纹已化作参芽的青藤纹路。他随童子飞入云端,脚下的上党山竟浮现出巨大的肝经图,图中参苗的位置正是人体太冲穴。从此,上党人参“食之羽化”的传便流传开来,而参芽入肝、调畅气机的药性,也被医家写入典籍,成为“春养肝木”的活教材。
第一卷 结语
春生时节,上党人参以木德肇启之智,在春雷中完成元气布散。阿云借参芽悟透“春养肝木”的要诀——非独疏肝,更在升发;非独理气,更在和血。此卷所述,虽为神话,却暗藏“木生火”的医道真机,为后世“疏肝解郁”“春季养生”等疗法埋下伏笔,更揭示了“人同构”的生命本源。参芽焕新,不仅是草木的萌发,更是地赋予医者的启示:唯有顺应春木升发之性,方能成就生机盎然的生命节律。
赞诗
《春参焕新歌》
上党春深参芽萌,乙木疏泄贯肝经。
仙童细述瑶圃种,灵根暗合岁星明。
七情和合调木气,五味归经焕新生。
食罢轻身入太虚,留得真机济苍生。
预告
春生之后,当见夏长。火德炎蒸,上党人参在骄阳中如何布气?阿云在瑶圃又将发现此药何等妙用?且看下一卷《夏长·火德炎蒸 参气充盈》,道尽“夏养心火”与药物温通之秘,细述五行中火生土、气津互化的地大道,看参气如何借夏火之力,在炎阳中演绎“火土交响”的医道真机。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183xs.com)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183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