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浮生WX

首页 >> 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 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横刀十六国 秦时小说家 三国,装逼就能变强! 奋斗在沙俄 大周九皇子 寒门崛起:从山村打猎养娇妻开始 开局双圣降临,我被疯抢了 大唐太子李承乾之宿世轮回 疯批武大郎,开局大战潘金莲 流华录
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浮生WX - 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全文阅读 - 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txt下载 - 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一百六十三章 感谢曹丕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殿外似乎从洛阳、从更遥远的地方吹来了些凉风、从远方呼啸而来,狠狠的灌入高大台基上的太极殿东堂,耳边时不时的传来风的呼啸声,“呼呼、呼呼”之声不绝于耳,仿佛要立刻把殿中的血腥气息吹散………………

“此事也不着急、慢慢找,总归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才行,我想短时间内陛下还不管做出更大的动作出来。”曹爽想了想道,

“仆下去便吩咐人去做,从宗室里面找,武帝一生喜爱美姬,留下了不少子嗣,

如今更是繁衍众多,只要多花些心思,总归是能找到合适的,不过事情还是要做的隐蔽些,不要让子察觉才是!”桓范补充道,

“我等能如此做,还是多亏了文帝啊,毕竟现在宗室的力量很弱,即使换个人、宗室那里也掀不起多大的浪来!他可真是吾父的好兄弟啊!”曹爽点点头,笑着道,

曹丕打压得最狠的兄弟便是曹丕,这才有了那首《七步诗》,这多半是因为甄皇后的缘故,毕竟任何一个正常点的男人都不会容忍自己的女人心里装着别的男人,更何况他是魏世子、魏王、魏子曹丕呢!

当然对其他武帝的儿子、他的兄弟们他也没有放弃打压,曹丕对曹植的刻意迫害,其情形如他自己所言“此徒圈牢之养物”。

但其实,曹丕的打压,也不仅仅是针对曹植一人,而是面向全体的曹氏宗室,只是对曹植这个昔日的“情当更为重一些而已。

曹丕对宗室的打压,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实邪虚封”

周代及西汉初年实行的分封,诸侯王拥有对所辖领地充分的治理权,包括官员的任免、财政税收、领兵作战等等权力,这样的分封可称之为“实封”。

然而曹丕所封的各诸侯王,只空有爵位的名号,而无实际的权力。

封国内的属官全部由朝廷任命,诸侯王基本无法参与封国的治理。

至于领兵权,更只能是想想了。

封国内确实有军队,但大都是老弱残兵,规模也不过百余号。这样的军队最多能够保护个人安危,哪里能够坐镇地方、拱卫中央,更别提威胁朝廷了。

最开始的时候,曹丕分封曹魏宗室诸侯王还是以郡为范畴。

不过在曹魏黄初五年,曹丕就以“下损耗”太甚为理由,将郡王的级别降为县王,虽然还王,但是权力却是又被缩了许多。

其二,频繁迁徙

除了不让诸侯王治民、领兵之外,曹丕及其继承者还不断更改封地、封号,让诸侯王频繁迁徙,让各诸侯王苦不堪言,可是却让中央朝廷没有了威胁,可他们却是敢怒不敢言,没什么办法,哪怕他们是诸侯王也一样!

究其原因,无外乎避免诸侯王与当地豪强建立太过紧密的联系,从而在地方上产生影响力。屡迁封地之后,不仅剥夺诸侯王在地方立足的条件,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地方官吏或豪强敲响警钟。

以陈思王曹植为例。建安十六年始封平原侯,十九年改封临淄侯,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后,遣曹植归封国。

魏文帝黄初二年,贬爵安乡侯。不久改封鄄城侯,黄初三年,立为鄄城王。黄初四年,徙封为雍丘王。

魏明帝太和元年,徙封浚仪,太和二年,复还雍丘,太和三年,徙封东阿,太和六年,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其年卒。

再如中山王曹衮。建安二十一年封平乡侯。

二十二年,徙封东乡侯,其年又改封赞侯。

曹丕称帝后,黄初二年,进爵为公。黄初三年,为北海王。黄初四年,改封赞王。黄初七年,徙封濮阳。魏明帝太和二年就国,太和五年冬,入朝。太和六年,改封中山。

如果曹植频繁迁徙是因为曹丕父子的刻意报复,那么中山王曹兖的例子就很能反映出问题了。

无他,在诸王中,曹兖是最恭敬曹丕父子的,事事都非常谨慎,因而被朝廷树立为典范。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诸侯,其迁徙程度也如此频繁,其余诸侯王的情况便不难想象了,

如今“换人”便可从这些诸侯王的后代中仔细的挑选一个听话的,反正他们都是武帝的血脉、文帝兄弟的血脉,都算得上是曹魏正统啊!

其三,严防死守

曹丕即位后,立刻令诸侯就国,不允许待在京师。其后又规定,除非有中央特邀,诸侯王不得入朝。而即便特许入朝,也设置了重重禁令,诸侯王稍有不慎便有削地的惩罚。

同时,宗室子弟又不得入仕任职,被排除在帝国的政治权力之外。虽然有王侯的尊号,但几乎等同于匹夫庶民。此外,曹丕又在封国内设置文学防辅、监国谒者等监察官员,密切监视诸侯王的一举一动。

这些监察官员,虽然职位低,但直接对中央负责,专门负责监督、揭发诸侯王不法行为。可以想见,这些人为了仕途的顺利,努力挖掘、甚至不惜捏造罪名以打击诸侯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面对这样的处境,诸侯王恐怕真的是“愿生生世世,再不生于帝王家!”

身在帝王家,本来就没有亲情可言。自古以来,为了权力而引发的兄弟相并父子相杀等悲剧数不胜数,曹魏虽然苛责宗室,但却没有上演骨肉相残的悲剧。从这个角度讲,曹丕父子算得上一代仁君了,但是他们也让那些诸侯王活得很憋屈、难受,仿佛不像是一个诸侯王,

诸侯王的风光时刻还是要数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前了,那日子要多快活有多快活,有钱有人,甚至不用看子的脸色,若是实在不服气,还可以起兵清君侧!

虽然曹叡大体上也延续了曹丕严格限制曹魏宗室的政策,但是也颁布一些政令来放松桎梏。可以曹叡在位时期,对曹魏宗室的政策已经出现风向上的转变。

曹丕对曹魏宗室可以是严防死守,将诸侯王都限制在封国,禁止他们随意走动。

在太和五年,曹植因为实在太过思念亲友弟兄,委屈不能自已,向曹叡上《求通亲亲表》,希望曹叡能够放松对曹魏宗室的禁锢,至少是在人伦交流上。

曹植的请求终于得到曹叡的认可,同年曹叡下令“诸王及宗室公侯各将适子一人朝。”相比曹丕,曹睿还是有些心软啊,若不是心软他也不会给司马懿更进一步放权。

在次年,即太和六年,曹叡又改变曹丕以县为国的政令,将各个诸侯王又从县王提升到郡王。

而且相对于曹丕时期诸侯王迁徙封地频繁的情况,在曹叡时期也有所缓和,大部分诸侯王还是能够长期留在自己的封国里面。

从这些举措可以看出,曹叡在生活方面对各诸侯王有明显的优待。

而在政治方面,曹魏诸侯王虽然仍然是有名无实,没有所在封国的政权和军权,仍然遭到比较严格的限制,但也有提升的表现。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曹叡对待燕王曹宇的态度,曹宇从青龙三年到景初元年一直留在朝中,到景初二年再次被征召入朝,显然是曹叡是对曹宇有所期待的,可惜后来曹宇不争气啊,又没人替他话,

在同年曹叡病重,首先想到的托孤大臣就是燕王曹宇,而非后来的司马懿,以曹魏宗室作为托孤大臣,这应该可以视为一种明显的信号。

如果曹宇能够成为托孤大臣辅佐曹芳执政,那么曹魏宗室的政治待遇或许还会有所提升,而他想“换人”的想法也没现在这么容易实现,不过这些只能停留在假设当郑

因为在中书令孙资、中书监刘放的影响下(孙资、刘放的理由之一就是“先帝诏敕,藩王不得辅政”),而曹叡也不敢违背父亲立下的规矩,思前想后最终曹叡便只能弃用曹宇,改用曹爽和司马懿。

曹爽和司马懿并没有提升曹魏宗室地位的举动和动机,毕竟若是宗室的地位提高了,那必定会对他们的权力多加掣肘、干预,

而曹丕所立下的这些规矩最终还是便宜了曹爽,使他能够没有过多宗室阻力的换人,现在便只差一个合适的人选了,毕竟他的功劳、威望是够了,若放在以前那肯定是不行的,曹爽心道这一切都得感谢曹丕!

若是日后有空得去阳陵拜谒一番才是啊,不过也得守好洛阳,不能让人再如司马懿那般钻了空子……………

喜欢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请大家收藏:(m.183xs.com)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183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满级玩家的第一百次回归 我赚够两千就下播,榜一大哥却急了 我的电子女帝们在现实抢我 网游:金色天赋用来打金怎么样? 王者:让你上号,你说小鹿太粘人 傅律师,太太说她不回头了 [美娱]璀璨人生 重生61,我带了一座军火库 大秦:有我在,何人敢言灭秦 RE:从战斗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三国:我成了张角接班人 穿梭两界:他只想当个庄园主 天仙悟道 开局:双S天赋,宠兽直呼会玩开 穿越成太子之步步为营 一夜暴富!我的工厂通古今 八零改嫁男主小叔,靠科研成国宝 同学会被嘲讽我当场亮出黑卡 祖传造化珠 快逃!死他手里会失去一切!
经典收藏 三世之路我为尊 学名张好古 老子是王,辅政王! 穿越北荒,我靠打猎养活娇妻美妾 三国之魏武曹操 春秋大梦之白日做梦 后主刘禅:从救关羽开始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最强穿越者在线戏耍三国 重生后成了皇帝 带着沙雕系统在古代开启工业革命 穿越:我靠着金手指成神 宋歌声声慢 我不停死谏,崇祯成圣君了? 雍正往事 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 最强皇子:我能召唤文臣武将 我只是想死,怎么就功盖千秋了? 崛起1892 大宋:让你抗金,没让你造反啊?
最近更新 离石游记 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 杨广听劝后,大隋请天下各国赴死 我!崇祯,带着港口穿越大明 我,大楚最狂太子 嘉靖好大儿 穿越之捡了个奶娃当妹子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灭元1399 史前部落生存记 崇祯:30年不上朝 称霸世界:从建立国防军开始 风流大宋 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 水浒:开局花一块钱彩礼娶潘金莲 大明亚皇 人在隋唐,我乃大隋十二太保 乱世边军一小卒 花屋湘军传奇 大明第一公
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浮生WX - 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txt下载 - 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最新章节 - 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