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在襄阳馆驿下榻的第二日,便有访客络绎不绝。消息传开,荆襄之地的名士才俊闻风而动,纷纷以“拜谒使”、“请教朝堂事宜”为名前来拜访。
这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隐士庞德公、名满江汉的黄承彦,也有才华横溢的青年士子如孟建孟公威、石韬石广元等。
他们表面上是对朝廷使者表示敬意,实则言语间多有试探,核心目的无非是想通过诸葛瑾这位子近臣,搭上通往长安朝廷的门路,为自己或家族子弟谋求一个更好的仕途前景。
尤其是庞德公,把自己那位名为庞统的子侄夸得花乱坠,完全没有隐士高饶风范,估计也是看现在有个好机会,之前荀攸他们一步登,他们也想插上一脚。
毕竟,留在荆州,仕途花板肉眼可见,若能进入中央,则前途无量。
面对如此多热情的士人,诸葛瑾虽感压力,却始终保持着温和谦逊、不卑不亢的态度。
他深知自己使命在身,不宜过度介入地方人事,更不能轻易许诺。
对于众人隐晦的请托,他大多巧妙地引导至正规渠道,建议他们可向主管官员铨选的尚书令钟繇投递行卷、陈述才学,并承诺自己返回长安后,会酌情向钟繇提及荆襄之地人才济济的情况。
这番应对既未越权,又给了对方希望,显得十分得体。
在与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交谈中,结合前日的观察,诸葛瑾对荆州内部错综复杂的派系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首先是刘表的牧继承人之争,刘表有二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蔡瑁、张允等掌握军权的蔡氏家族全力支持年幼但更易控制的刘琮。
而荆州本土大族如黄家,黄承彦家族,与蔡家并非一心。以及部分元老则更倾向于年长且为人宽厚的刘琦。
刘表的侄子、镇守江夏的骁将刘磐,则与支持刘琦的黄家等势力关系更为密牵
如蒯家这般,既有深厚地方根基,又渴望中央晋升通道的家族,对朝廷态度最为积极。
而更多的地方豪强和士人,则显得更为现实,他们习惯于依附最强势力。
如今朝廷声势渐起,大军即将陈兵宛城南阳,展现出重返中原的势头,这些人便开始暗中盘算如何向朝廷靠拢,其见风使舵的本性,比诸葛瑾初时想象的更为明显。
梳理清楚这些情况后,诸葛瑾意识到,要稳定荆州,确保刘表在朝廷东征和未来图谋汉中时保持合作或至少中立,关键在于处理好其两个儿子的继承问题,化解内部争端,避免荆州因内乱而失控,或被某一派系如蔡氏彻底绑架。
他连夜奋笔疾书,写就一封密奏,派人快马送往长安,呈报子刘协。
在奏疏中,他详细分析了荆州派系情况,并提出了一条“明升暗分,以爵位换稳定”的策略:
“臣瑾谨奏,荆州之要,在于刘景升二子琦、琮之争。蔡氏拥琮而忌琦,本土士族多附琦而疑蔡氏,此乃荆州内患之源。若处置不当,恐生变乱,殃及讨逆大局。”
“臣愚见,陛下可施恩于刘表,主动加恩其子,以示朝廷优渥宗亲、看重荆州之心。可册封刘琮为江夏县侯,刘琦为宛城县侯。”
“江夏乃荆州江东门户,富庶重要;宛城乃南阳郡治,北通中原,地位关键。如此封赏,名位尊崇,刘表必感念恩。”
其深意在于将两位世子之封地分隔开来。江夏毗邻蔡氏势力范围,亦可牵制江东。
宛城则靠近朝廷未来即将经营的南阳前线,便于施加影响。如此,既可暂时平息其内部争嗣之议,又可使其兄弟各有凭依,难以合力对抗朝廷,更可借此将朝廷影响力渗透至荆州腹地。
诸葛瑾接着写道。
“即便将来刘表故去,荆州牧之职朝廷另委他人,其二子亦能安于侯位,不致生乱。此乃‘分而治之,以恩驭之’之策也。”
在发出奏疏的同时,诸葛瑾也没有忘记前线军事。他另外修书一封,派人送至已抵达南阳前线、正筹备东征事夷前将军刘备军中,信中写道:
“…荆州情势复杂,蔡、蒯等族及各路士人心怀异志,见风使舵者众。将军大军屯驻宛城,威势已成,当借此良机,以整备东征、调度粮草为名,频繁操演兵马,显耀军容,并遣偏师巡弋荆州北境,示之以力。”
“如此,可震慑宵,使荆州内部心怀观望者知朝廷兵威之盛,不敢轻举妄动,亦可策应瑾在襄阳之行动,防患于未然…”
做完这一切,诸葛瑾才稍稍安心。他深知,外交的背后必须有武力作为后盾。
只有让荆州各方势力清楚地看到朝廷的实力与决心,他在这里的纵横捭阖才能真正起到效果。
接下来,他便可以更从容地筹备西行入蜀,执行子交付的下一项重要使命——责问刘璋。
……
宛城,前将军刘备行辕大帐之内。
刘备端坐主位,左侧依次是征南将军张济、镇南将军张绣叔侄,右侧则是监军贾诩、军师祭酒杨修与徐庶。
年轻的诸葛亮作为书记官,坐在末席,笔墨齐备,静听记录。帐内气氛肃穆,虽以刘备为尊,但张济、张绣所部凉州兵仍是主力,双方保持着一种微妙的默契。
因为刘协的威望,张济张绣还是给刘备面子的,毕竟是放弃霖方位置入中央,手下还被拆分了,要是换成他们估计多半有点接受不了。
刘备将诸葛瑾从襄阳发来的密信传示众人,待大家览毕,方才沉声开口:
“诸葛仆射已在襄阳展开斡旋,并上书陛下,建言以封侯之举分化刘景升二子,稳定荆州。”
“同时,提醒我等需陈兵耀武,以震慑荆襄心怀观望之徒。诸位以为,我等当下该如何应对,方可既全朝廷谋划,又不误东征讨逆之大事?”
贾诩沉吟片刻,最先开口,声音平稳无波:“荆州内部既有纷争,我大军压境,确需示之以威,防患未然。然东征讨逆,亦不可延误。为今之计,当分兵行事。”
他目光扫过张济,继续道:“可请张征南将军,率本部三千精锐,麾下部分督军,暂驻宛城,整饬防务,演练军阵,一则保障粮道,二则就近监视襄阳动向,显我兵威,使蔡、蒯等族不敢妄动。在下亦驻守宛城,作出表率。”
“前将军则可亲率主力,以镇南将军七千劲旅为先锋,兼合张校尉本部,继续东进,与曹兖州、刘荆州部汇合,共击袁术。如此,两不耽误。”
此时,徐庶眉头微蹙,提出了一个担忧:“文和先生分兵之策甚妥。然庶所虑者,并非荆州,而是河北袁本初,以及淮南战事本身。”
“袁术虽逆,然其据淮南已久,树大根深,更兼袁绍岂会坐视其弟覆亡而无动于衷?若诸侯各怀心思,讨逆之战迁延日久,或生变故,如之奈何?即便速胜,淮南之地,又当如何处置?”
贾诩闻言,嘴角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冷笑,淡然道:
“元直所虑,确有道理。然袁绍?此人外宽内忌,优柔寡断,更重虚名。袁术僭号,下共愤,袁绍若敢明助其弟,便是自绝于下,将其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积累之清名毁于一旦。”
“彼纵有兵甲之利,亦不敢冒此大不韪。最多暗中掣肘,或待两败俱伤时出手抢夺战果罢了。此不足为惧。”
“至于攻克寿春之后……那才是真正的麻烦所在。”
刘备闻言一怔:“哦?监军此言何意?攻克逆巢,夺回玉玺,乃是大功告成,何来麻烦?”
杨修年轻气盛,接口笑道:“禀前将军,文和先生所言极是。江淮之地,沃野千里,本是富庶之区。然经袁术多年盘剥,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簇北临徐州,东接江东,南望荆州,乃四战之地,易攻难守。朝廷如今重心,一在关中恢复,二在密图汉中,实无余力远赴淮南,经营这一块飞地。”
“若取之,则需分兵驻守,耗粮耗饷,且必成袁绍、孙策眼中之钉,肉中之刺,日夜袭扰,永无宁日。若不取……则徒耗兵力,为他人作嫁衣裳。岂非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帐内众人,包括张济、张绣,闻言皆陷入沉思。杨修这番话,虽略显倨傲,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胜利背后的尴尬困境:打下来,守不住,反成负担;不打,或打不下来,则威望受损。
就在帐内一片沉默,众人皆苦思破局之策时,一个尚带几分青涩,却异常清晰冷静的声音,从末席轻轻传来:
“既然朝廷无力东顾,淮南形同鸡肋……何不顺势而为,将此‘鸡肋’,予刘荆州?”
众人目光顿时聚焦到发言者身上——正是那位一直默默记录的书记官,诸葛亮。
喜欢刘邦穿三国?朕让大汉再次伟大请大家收藏:(m.183xs.com)刘邦穿三国?朕让大汉再次伟大183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