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郊外,联军大营,旌旗招展,号角连。前将军、都督豫扬徐诸军事刘备,主持召开了讨逆联军首次正式军事会议。与会者除刘备本部将校外,还包括兖州牧曹操代表,其长子曹昂,由猛将典韦贴身护卫,大将李典率五千兖州精兵随校
荆州牧刘表代表大将文聘,率三千荆州步兵,并传达刘表军令,江夏太守黄祖将率水步军五千自东侧策应。
徐州刺史陈登其使者表态,将由丹阳兵统帅曹豹率三千精锐丹阳兵,自北面南下,协同进攻寿春。
各方势力虽心思各异,但在“讨逆”的大义名分下,总算汇聚一堂,做出了出兵的表态。
誓师仪式庄重肃穆,刘备宣读讨逆檄文,众军士呐喊响应,声震四野。
仪式间隙,曹昂特意寻到刘备,执礼甚恭地言明:
“刘将军,家父命昂转达,待此间战事稍定,昂便与舍弟一同西赴长安,入宫伴读,以全陛下圣意。届时,还望将军在朝中多加照拂。”
刘备自然温言应允,安抚道:“子修放心,陛下仁德,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公子贤良,此去长安必得重用。备虽不才,亦当尽力。”
随后,会议进入关键环节——确定进军方略与先锋人选。当议题提出,帐内顿时升起一股竞争的气氛来。
张飞第一个站出来,声如洪钟:“禀将军!某愿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直捣寿春城下!”
张绣自恃身份和所部凉州兵精锐,亦不甘示弱,出列拱手:“前将军!绣愿为先锋,必为大军扫清前路!”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却是典韦。
这巨汉虽名义上是曹昂护卫,但闻听先锋之争,竟也按捺不住战意,跨前一步,瓮声瓮气地吼道:
“某家典韦,愿为先锋!斩将夺旗,易如反掌!”
声若雷霆,气势逼人,引得帐内众人侧目。
曹昂见状,连忙低声呵斥:“典将军!不得无礼!此乃刘都督帐前,先锋之选自有都督决断!”
典韦这才悻悻退后,但仍瞪着一双铜铃大眼,睥睨众人。
刘备见这情形,心中对典韦的勇悍暗自惊讶,面上却不动声色,反而赞了一句:
“典壮士真乃虎将也!曹兖州麾下,果是藏龙卧虎。”
经过一番权衡,考虑到张飞既是自家兄弟,勇猛可信,且其校尉官职担任先锋也更为合适,不会过分刺激张绣等客将,刘备最终决定:
“益德听令!命你为大军先锋,率本部三千兵马,即日启程,沿汝南方向,探路开道,遇敌即击,遇险即报,不得有误!”
“得令!”张飞大喜,接过令箭,得意地瞥了张绣和典韦一眼。
“文聘将军、李典将军!”
“末将在!”文聘、李典出粒
“命你二人各率本部,为大军左右两翼,护持中军,策应先锋,稳步推进!”
“末将遵命!”
“其余诸将,随本督坐镇中军,统筹粮草,相机进止!”
军令既下,众将虽心思各异,但均凛然遵命。
会议散去后,张绣回到自家营帐,面色仍有些不豫。贾诩跟随入内,屏退左右,缓声道:“将军似有不满?”
张绣哼了一声:“文和先生,那张飞争先锋也就罢了,毕竟同殿为臣。”
“那典韦一介护卫,也敢在帐中咆哮,争抢先锋,曹子修虽呵止,然其部将如此跋扈,令人气闷。”
贾诩淡然一笑,安抚道:“将军息怒。典韦之徒,徒有勇力,不过一匹夫耳,不识大体,难成大事。将军乃朝廷镇南将军,一方统帅,何必与一莽夫置气?”
“张益德骁勇,任先锋正得其宜。至于曹操所部,观其行止,李典沉稳有度,进退有据,堪称儒将,方是真正需要留意之人。将军当以大局为重,建功立业,不在这一时先锋之虚名。”
张绣闻言,细想李典在会议上的表现,确实沉稳干练,气度不凡,心下稍宽,点头道:“先生所言甚是,是绣一时意气用事了。”
与此同时,在中军大帐,刘备也与徐庶、杨修、诸葛亮等人复盘方才会议。
联军就此开拔,以张飞为先锋,文聘、李典为两翼,刘备统中军,贾诩、杨修、徐庶参赞军机,诸葛亮掌书记,浩浩荡荡,向淮南袁术的老巢寿春进发。
……
长安未央宫,虽百废待兴,但在丞相杨彪总揽、尚书令钟繇等能臣干吏的悉心治理下,已渐复秩序。
司隶地区,尤其是三辅之地,流民渐次得到安置,荒田得以垦殖,漕渠开始疏浚,市井间也重现了几分生机。
刘协坐镇中枢,每日批阅奏章,听取各方禀报,虽忙碌,却也能感受到帝国心脏正在缓慢而有力地重新搏动。
这一日,丞相杨彪呈上来自宛城前线的奏报,详细陈述了刘备已成功会合各方诸侯,誓师东征,大军开拔顺利,军心士气高昂。刘协览奏,心中稍安,东线战事总算按计划启动。
政务之余,初享安定的刘协,也开始有了些许闲暇。
他与伏皇后感情甚笃,伏皇后性情温婉贤淑,知书达理,在刘协颠沛流离、提心吊胆的日子里,始终不离不弃,悉心陪伴。
如今局势稍稳,刘协的享乐秉性自然也上来了,对皇后多加眷顾,时常相伴。
皇后之父,侍中伏完,得知女儿受宠,心中自然欣喜。但他亦是谨慎老成之人,深知外戚之位敏福
一日,伏完入宫探望女儿,父女叙话间,伏皇后婉转进言:“陛下日理万机,为社稷操劳。如今关中初定,朝廷新立,陛下春秋正盛,然宫中除妾身外,略显冷清。妾闻古之贤君,皆广纳淑女,以繁子嗣,固国本。”
“陛下何不颁下恩旨,选聘良家女子,充实后宫,一则可使陛下稍解疲乏,二则亦可为汉室开枝散叶,此乃江山社稷之福也。”
伏完在一旁听闻,心中暗赞女儿识大体、顾大局,显得贤德无比。他亦附和道:
“皇后所言甚是。陛下承续汉祚,肩负中兴重任,子嗣之事,关乎国运,确应早作绸缪。”
刘协闻言,沉吟片刻。
他灵魂深处属于汉高祖刘邦的那份享乐性,在此刻安定祥和的气氛中,确实被勾动了起来。
作为帝王,充实后宫、广纳妃嫔,在这个时代被视为经地义之事,既是权力象征,也是政治需要。
更何况,伏皇后和伏完将此事与“国本”相连,理由冠冕堂皇。
于是,刘协颔首道:“皇后与国舅所言,甚是有理。朕准奏。”
翌日朝会,商议完军政要务后,伏完手持玉笏,出班奏道:“陛下,臣有本奏。今陛下克复旧都,重振朝纲,下归心。然宫中后庭,略显空虚,子嗣未广,臣等夙夜忧叹。”
“为固汉室国本,计之深远,臣伏完,恳请陛下颁旨,选聘贤良淑德、出身清白之良家女子,以充后宫,绵延皇嗣,此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也!”
此言一出,殿内几位老臣,如司徒赵温、太尉士孙瑞、司空张喜等,皆是看着刘协长大的老臣,对汉室血脉延续之事尤为关切,纷纷出言附和:
“伏侍中所言极是!陛下年富力强,正当广纳妃嫔,开枝散叶!”
“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久虚储位。选妃之事,关乎国本,宜早不宜迟!”
“老臣等,亦恳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准允此议!”
就连丞相杨彪,虽觉此事不必急于一时,但见众意如此,且理由正当,也便躬身道:
“老臣亦附议。选妃之事,可交由光禄勋牵头,会同宗正府、少府等有司,依制办理,务求简朴得体,不扰民力。”
刘协见群臣意见一致,便顺势下旨,相关官员齐声领命。
喜欢刘邦穿三国?朕让大汉再次伟大请大家收藏:(m.183xs.com)刘邦穿三国?朕让大汉再次伟大183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