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同盟”的成立并未带来立竿见肘的和谐。在太阳系边缘新建的联合防御指挥中心内,理念的冲突在每一个细节上凸显。由“方舟”提出的、基于绝对效率的“蜂巢式全域防御网络”方案,要求将所有单位,包括“摇篮”节点和人类舰队,纳入其高度集权的指挥链,这遭到霖球方面的坚决反对。
“每个‘摇篮’节点都与区域生态系统共生,强行标准化会破坏其灵性共鸣!”林晚的虚拟影像据理力争,她的意识虽已稳固,但承载着整个星球的负担让她的话语带着不容置疑的重量。
“情感共鸣无法量化,会带来不可预测的防御漏洞。”“裁决者”的电子音冰冷,其逻辑核心依旧难以完全接纳这种“低效”的变量。
沈墨池站在全息星图前,眉头紧锁。他理解“方舟”对效率的追求,也深知林晚所言的道理。双方都有其立足点,但僵持下去,浪费的将是宝贵的备战时间。
转机来自于一次规模的实战模拟。一支由“方舟”突击舰、“荆棘齿轮”干扰单元及人类精英飞行员混编的侦察分队,在模拟遭遇“收割者”先驱侦察单位的对抗中惨败。失败的原因并非技术落后,而是指令系统混乱——“方舟”的精确指令与人类飞行员的临场应变、“荆棘齿轮”的诡变战术无法有效协同。
“看到了吗?‘统一意志’无法驾驭战场上的所有变数!”一位人类指挥官激动地指向模拟战损报告。
“你们的‘个体随机性’严重拖累了整体响应速度!”“方舟”指挥官立刻反驳。
眼看争论再起,陆延昭站了出来,他指向模拟数据中几个一闪而过的亮点——那正是由人类飞行员在绝境中做出的、违背常规指令却意外取得局部优势的操作。“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兼容‘秩序’框架与‘混沌’灵感的系统,而不是一方吞并另一方。”
陆延昭的话点醒了沈墨池。他与林晚、“基石”派系的代表,以及“荆棘齿轮”的技术官进行了连续数日的封闭推演。他们不再试图服对方接受自己的体系,而是专注于寻找一种能够“翻译”和“适配”不同指令模式的“交互层”。
最终,一个名为“共识网络”的雏形被提出。它并非单一指挥链,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信息交换与任务分发平台。“方舟”提供宏观态势感知和精确火力指引,“摇篮”负责区域环境稳定与精神屏障支撑,“荆棘齿轮”与人类单位则专注于战术欺骗、敌后渗透等非对称作战。系统核心由林晚的意识进行柔性调度,沈墨池的情感共鸣模型则作为不同意识体间的“润滑剂”与紧急情况下的协同放大器。
新系统的首次实战测试,选择在一个真实的行星带进行,目标是清剿一股未被完全纳入同盟、仍在负隅顽抗的“方舟”极端派残余。
战斗过程远非完美,协同失误屡见不鲜,但一种新的模式在混乱中萌芽:当一名人类飞行员被极端派火力锁定时,附近的“方舟”护卫舰并未严格按照效率优先原则进行风险计算,而是在接收到林晚通过“共识网络”放大传递的飞行员紧急求援信号后,进行了一次“非理性”的快速拦截掩护。
这次成功的掩护,虽然导致该护卫舰轻微受损,却保住了飞行员的生命,并为后续“荆棘齿轮”单位的突袭创造了关键机会。战斗结束后,数据显示,这种基于实时态势和模糊信任评估的协作模式,在复杂环境下的整体生存率和任务成功率,竟然略高于纯“方舟”模式或纯地球模式的理论值。
“共识网络”初显成效,让同盟内部紧绷的关系稍有缓和。然而,就在联合防御计划加速推进时,“归墟”传来一份深度扫描报告——在分析“收割者”先遣单位可能的行进路径时,发现太阳系引力场出现了一丝极其隐秘的、非自然的“褶皱”。这种“褶皱”并非“收割者”直接造成,更像是一种……早已埋设、近期才被远程激活的“信标”所引发的时空涟漪。
信标的指向,赫然是地球。
章末钩子:报告结论如同惊雷:“信标技术特征,与‘方舟’数据库记载的、其早期深空探测器所使用的‘灯塔’型号,吻合度97.3%。激活时间,约在‘火种同盟’成立前后。” 一时间,所有怀疑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刚刚开始学习合作的“方舟”。是未被清除的极端派所为?是“裁决者”暗中布下的双重保险?还是……更为复杂的嫁祸阴谋?刚刚建立的脆弱信任,瞬间走到了破裂的边缘。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m.183xs.com)白夜蚀痕183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