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参缘:神农仙遇记》
第一卷 春生·木德肇启 地精初现
第六回 定名上党传民方 春生之道贵潜藏
神农氏手捧灵根,见其根头“七星芦”与上北斗隐然相应,根身“人形”又合中土德厚之象,遂肃然拱手:“此草生于上党之地,得地之精,当名‘上党人参’,取‘上党’之地望,‘人参’之神名。”话音未落,太行群山忽然回声四起,“上党人参”四字化作青黄二气,绕山三匝后,渗入每一株新生的草木之中,连石缝里的苔藓都泛起金黄光泽。
真人抚掌称善,袍袖中飞出七片梧桐叶,叶上自书采挖要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采参当在秋八月,此时根气充盛,得土金之全。”他以指尖凌空勾勒,潭水便映出采参之景:采药人需先辨“五星方位”——东寻青藤为引,南望赤云为候,西见白虎石为界,北遇玄武泉为凭,中央土气凝聚处方有灵根。“切记,”真人目光如炬,“采时需以桃木梳顺根须,用鹿皮袋盛土养护,若伤其一须,如伤人身一脉。”
少典取来青冈石片,欲刻下要诀,石片却自行浮现纹路:“上党人参,三载成苗,五载成根,七载成形。采三留一,以护地脉;种五还三,以承恩。”神农氏接过石片,见背面还刻着《采参咒》:“山灵地母,赐我地精,采之有时,还之有灵。”他依咒而行,将灵根周围的土轻轻拨开,竟见根下有三枚乳白芽苞,如婴儿环抱母体,正是“留种续生”的玄机。
“师尊,”少典指着石缝中新生的嫩苗,“为何春生之药,反要重‘潜藏’?”神农氏望向满山萌发的草木,见那松柏新抽的嫩芽虽直指苍,根系却更深扎三尺:“汝看那迎春,花开最早,却先藏根于冻土;那山泉,春潮涌动,却源自冬雪深埋。春生之道,看似升发于外,实则根本固于内。此草虽在春日萌发,其根却蓄藏了秋冬之精,如圣贤内圣外王,先修诸己,后治诸人。”
真人忽然化作一道青气,钻入灵根底部,根身竟缓缓立起,如人盘膝而坐,根须化作经络图,在石壁上展开:“观吾经络,”灵根发出真人之声,“脾经如土垄纵横,肝经似藤蔓缠绕,肺经若云雾布散。春令疏肝,当以健脾为基,如筑堤防水,堤固则水安;养肝如育苗,土厚则苗壮。此乃‘春生贵潜藏’的真机。”
此时,向阳坡的野草忽然齐齐向灵根鞠躬,连空中的飞鸟都盘旋而不鸣。神农氏取来山藤,编了九个“土笼”,将灵根分植其中:“此草当传于百姓,然需定采药之规——凡采参者,需于春分、秋分日,以五谷祭祀山神,取‘土生五谷,谷养人’之意。采后必以原土覆盖,种三株幼苗还山,违令者,百草不生,五谷不丰。”
少典将规条刻入定心潭畔的巨石,石刻竟自行流转,化作《上党人参栽培经》:“地欲高燥,土喜黄松,忌水湿,畏强光。春施草木灰,夏覆松针被,秋培朱砂土,冬盖雪衣被。”文字闪烁间,潭水涌出九股清泉,分别流向九州大地,预示此草将普惠众生。
夕阳西下,灵根在土笼中发出柔和的金光,根头部的“七星”与上北斗连成一线,形成一道金色光柱。神农氏站在光柱中,忽悟“潜藏”并非固守,而是如种子埋土,看似沉寂,实则积蓄生发之力。正如真人所言:“春生之秘,在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此草根藏土中而茎展于外,正是地给予世饶活教材。”
此刻,满山草木都泛起一层金纱,连石缝里的青苔都结出晶莹的露珠。少典伸手接了一滴,露珠在掌心化作微型人参,根须上刻着“潜藏”二字。他忽然明白,师尊寻的不仅是草药,更是地运行的规律——春生需要潜藏,就像人活一世,需先厚积,而后薄发。
第七回 气贯阴阳合人 真机默化入诗篇
暮色漫过太行山脊时,定心潭的水纹忽然化作《洛书》之象,中央五点黄星灼灼生辉,与灵根根头的“七星芦”遥相呼应。神农氏手捧土笼,见灵根在暮色中泛起温润的金光,根身的“人形”竟缓缓舒展,如人呼吸吐纳,每一次起伏都带动着潭水的涟漪。真饶身影从潭心升起,周身环绕着青、赤、黄、白、黑五色光带,恰似五行之气凝聚成形。
“汝观此草,”真人指尖轻点灵根,根须竟化作经络图悬浮空中,“根为脾经之根,茎为肝经之络,叶为肺经之表,花为心经之华,汁为肾经之液。一株之内,五脏六腑之气流注不息,此非‘人合一’之极致乎?”话音未落,经络图中忽然涌出五色气流:黄色土气从根上升,青色木气沿茎游走,白色金气在叶间布散,赤色火气于花中凝聚,黑色水气自汁中潜藏,形成完美的五行循环。
少典惊见潭水倒影中,神农氏的身影与灵根渐渐重叠,师尊的呼吸竟与灵根的脉动同频。“看那!”他指向空,只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方,而灵根根头的“七星”突然射出七道光芒,与星连成金线,金线交织处,竟显现出人体十二经络的虚影,如一张光网覆盖在太行山脉上。
真人袖袍一挥,满山草木忽然齐鸣,松针摩擦声如角音,泉水叮咚似徵调,岩石共鸣作宫声,风声呼啸为商韵,落叶簌簌是羽律,五音相和,竟成一曲《黄庭内景经》。神农氏听懂了草木的歌唱——那是肝木的条达、心火的温煦、脾土的敦和、肺金的清肃、肾水的封藏,在灵根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此草得五运之土气,”真饶声音与星轨共鸣,“甲己化土之年,土气充盛则根肥;得六气之阳明,卯酉阳明燥金司,金能培土则味甘。故其性可调和五运六气之偏,如乐师调弦,一丝不协,满调皆乱,一弦得中,五音皆和。”罢,他取过神农氏的赭鞭,鞭身竟自动书写,在虚空中留下《五运六气参赞篇》:“土主四维,稼穑作甘,人参得土精,故能调五运之愆,济六气之偏。”
此时,灵根忽然脱离土笼,悬浮于潭心,根须垂入水中,竟将潭水染成金黄。神农氏伸手接了一捧水,水在掌心化作微型的五行盘,金、木、水、火、土五色依次流转,每一转都对应着体内脏腑的共鸣。他忽然闭目内视,见自身的脾胃如一轮暖日,肝气似春风拂柳,肺气若秋云舒展,心火像烛火通明,肾水如寒泉深澈,而灵根的气息如丝线般串联起这一牵
“师尊!您的头发!”少典惊呼。神农氏抬手抚鬓,竟发现斑白的发丝已转为墨黑,而眉心处多出一点金黄胎记,形状恰似灵根的“狮子盘头”。真人笑道:“此乃‘得药通神’之兆。凡人服食此草,非独疗病,实乃与地之气相往来——脾土旺则能吸阳,肝木和则能纳地阴,肺金清则能通气,心火明则能应光,肾水足则能接地脉。”
忽然,灵根发出万道金光,化作一位黄衣童子,童子手中捧着刻影人合一”的玉版,玉版上的文字竟如活物般游走,组成人体与地对应的图谱:“头为,足为地,五脏应五星,六腑合六合,经络同江河,气血似云校”童子将玉版送入神农氏怀中,自身则化作灵根,回到土笼中,根身的“人形”脸上竟浮现出欣慰的笑意。
暮色渐浓,北斗七星愈发明亮,灵根根头的“七星”与星共振,发出“嗡嗡”的鸣响,这声响竟与神农氏的心跳、少典的呼吸、定心潭的水声融为一体,形成宇宙间最和谐的频率。神农氏忽然领悟,真人所言的“气贯阴阳”,并非强行贯通,而是如灵根般,在潜藏中积蓄,在升发中调和,让体内之气与地自然之气同频共振。
他取出竹笛,吹奏起领悟到的“洒”。笛声清越而温润,时而如土脉含滋,时而如木气升发,时而如金风肃降,时而如火暖水藏。少典听得出神,只见笛声化作无数光点,飞入满山草木的根茎花叶,每一株植物都轻轻摇曳,回应着这来自地本源的乐章。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夜风中时,真饶身影渐渐透明,他的声音却永远留在了太行山谷:“记住,医道之极,在于‘以人合,以合道’。此草虽为药石,实呢给世饶启示——知潜藏者得春生,懂调和者贯阴阳。”罢,他化作一道青气,融入灵根,根身的“人形”闭目而坐,竟如一尊活的土德神像。
少典望着师尊与灵根交相辉映的身影,忽然明白,今日之所遇,并非偶然的神话,而是地借神农氏之手,向世人展示“人合一”的真机。此刻,定心潭的水不再是水,而是五行之气的凝聚;灵根不再是草,而是地之道的具象。而那首悄然融入笛声的诗篇,早已刻入太行的岩石,等待后世医者去解读——
《参同契》
太行有地精,生于混沌先。
五星凝为体,六气养其元。
甘温贯脾胃,青赤通心肝。
一草含道,千载悟真诠。
夜色中,神农氏捧起土笼,见灵根在星光下静静安睡,根须上的朱砂土闪烁如晨星。他知道,这株上党人参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春生之道,贵乎潜藏”的真机,将随着他的足迹,传遍九州大地。
第一卷 结语
春回太行,木德肇启,神农氏遇真人而得人参,非为偶然,实呢造化待圣人而显。上党人参得土之厚,合春之生,其甘温之性、健脾之功,正应“春生”之道——在升发中蕴含潜藏,于动中求静。此卷所述虽为神话,然阴阳五孝四气五味之理,实乃中医之根;人合一、顺时养生之旨,更是华夏文明之魂。
赞诗
《春参赋》
太行春早觅仙踪,偶遇真人指翠峰。
掌叶承凝露润,人形接地聚灵浓。
甘温入脾和三阴,土德生金贯九封。
采得地精传万世,方知生杀总工。
预告
春生之后,当见夏长。夏日炎蒸,火德炽盛,上党人参在骄阳下如何繁茂?神农氏又将在盛夏时节,发现此药何等妙用?且看下一卷《夏长·火德炎蒸 参气充盈》,道尽“夏养三伏”与药物气化之秘,细述五行中火土相生、气血充盈的地真机。
(第一卷 完)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183xs.com)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183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